慧渡国际是一个以藏传佛教噶玛噶举传承为核心的全球性组织,其影响力遍布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各地,慧渡国际分别设立了慧渡文化教育基金会和慧渡藏传佛教协会,致力于推动佛法的传承与实践。
慧渡国际的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是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钦列多杰,以及第十二世广定大司徒仁波切——贝玛东由宁杰旺波,而精神导师则是备受尊崇的第十四世曲尼江楚仁波切。
慧渡国际始终秉持大乘佛教的精神,专注于佛法的传承、教育与传播,致力于促进人类平等和世界和平,为众生的福祉不懈努力。
慧渡文化教育基金会于202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注册成立,是慧渡国际(WEDO International)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重要执行机构。基金会专注于推动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正统教法的传播与落地实施,为慧渡国际的弘法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继温哥华之后,基金会陆续在悉尼和纽约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构建起慧渡国际在北美、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实体架构。基金会为第十四世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全球弘法活动、教育项目、出版发行、版权保护、线上资源以及国际共修提供全面支持与保障。
基金会以慈悲与智慧为核心价值观,致力于通过佛法学习与社会服务,培养众生的慈悲心,唤醒内在智慧,增进多元文化理解,促进人类心灵的连结与和谐。
慧渡文化教育基金会欢迎以下人士加入:
成为基金会会员并非强制要求。基金会的建立旨在为全球性佛法活动提供一个有组织、合法、合规、有序的平台。加入基金会需要有较大的发心,将佛法事业视为己任。
在慧渡国际网站上,慧渡学堂的订阅学员以及各地慧渡中心的会员,将自动成为基金会会员。会员们在基金会中承担不同角色,共同致力于护持佛法传承、广度有缘众生。
我们鼓励每一位弟子发心加入基金会,但亦尊重每个人的因缘,随顺而行。
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和非会员的慈善捐赠。正是这些捐赠,支持了基金会的各项活动,包括:
这些功德的显现,都始于各位会员和捐赠者的发心与善行。我们衷心感谢每一位支持基金会的善心人士。
慈悲与智慧是“有教无类”的,发心加入基金会的会员,本质上并无区别。缴纳会费并非购买“资格”,而是参与利己利他的公益事业,是积累福慧资粮的有效途径。
我们鼓励每位会员每年至少将收入的1%投入到慈善公益中。鉴于大家的经济状况各有不同,基金会提供了多种会费标准,供会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同时,基金会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以表达对每一位护持佛法、弘扬和发展佛教事业的发心者的感谢,无论其贡献大小。
已缴纳的当期会员费不予退还。如果会员选择取消订阅,下一期将不会自动续费或扣款。
a.加拿大居民,有 SIN 或报税号的人
b.没有 SIN,但有报税记录(如留学生、工签持有者)
c.公司法人(Corporation)
会员制度的必要性大家在注册会员时,或许会对不同类型的会员制度存在一些疑问,因此在此做一些说明。
世间的一切事务都需要依靠组织与管理来实现完善。在世间层面,一切现象都离不开“因缘和合”,它们是由各类条件主动组合、聚集而成的。当这些条件聚合成“会”的形态时,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与作用。
例如,一辆车是由橡胶轮胎、发动机等多种部件组合而成的产物,只有这些因缘聚合之后,才具备了“车”的功能。同样地,佛法在世间层面的运作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承载、表达和应用。因此,形式本身并非无关紧要,而是实现佛法传播和实践的必要条件之一。
缴纳会费的意义远不止于服务缴费者本人。会费同样用于支持那些尚未缴费、甚至可能不理解我们,但对佛法感兴趣的人群;也包括那些经济能力有限,或尚未意识到佛法重要性的人。我们会将这些资金用于持续传播佛法,让更多众生受益。
因此,大家不必对会费金额产生竞争心理。缴纳1200元固然是一种慷慨的发心,但这并非衡量功德的标准。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随心参与。无论金额多少,只要发心清净,功德便无差别。因为这是一项公益事业,而非商业交易。
鉴于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我们设置了多种缴费标准,以适应不同的因缘。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多贡献的会员,基金会将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恩。这种感恩并非基于等级划分,而是对善意付出的肯定与鼓励。
我们倡导的是正面的、利他的发心,而非出于攀比、功利或误解的行为。会费并非交给上师个人,也不用于个人消费,更非基金会的私利。所有资金将全部用于大众利益,推动佛法的传承、弘扬与普及。
佛法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从闻法、思维到修行的全过程。为了提供这些课程,必须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安排稳定的场地,并依靠众多师兄弟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护持。这一切的运行都涉及实际的费用与资源配置。
因此,这些资源既来源于大众,也最终服务于大众。基金会还承担着一种公益使命——服务那些尚未成为会员、没有缴费能力,甚至尚未深入接触佛法的人。我们希望吸引更多这类众生参与进来,种下与佛法连接的善因。
在世间的事务中,“分类”是一种常见且合理的组织方式。比如在吃饭时,也需要不同的分工与流程。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不平等或等级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佛法的传播与实践。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常常容易将“分类”误解为“等级”,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实际上,等级制度是社会在生产分工中形成的一种人为结构,而真正的合作应当基于智慧与因缘。
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等级结构,但作为佛教徒,在承担公益使命时,我们应当以智慧为引导,避免陷入世俗的等级观念。
一个像基金会这样具备组织性的社群,对于承办如此专业、系统、具有高度哲学性与实证性的修行体系至关重要。佛法本身是一门将内证与实修相结合的“心性科学”,其建立和弘扬必须依托集体与制度性运作来完成。
佛法是一门高度哲学性的体系,也是一种经过亲身实践与验证的“实证之学”。如果没有组织性和集体发心的支撑,佛法将难以有效开展与传承。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用商业思维或等级观念去理解会员制度。缴纳的会费,是在种下善根,而非用于个人消费。
设立不同类别的会员,旨在照顾不同的因缘和个体差异。对于承担更多责任的人,我们给予应有的支持与尊重;而对于经济条件有限者,我们也同样给予尊重,并确保他们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在佛法的实质传授上,包括教授、灌顶等,所有会员与非会员一律平等。我们不会因缴费多而多传,也不会因缴费少而少传。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比较或竞争,也不会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别对待。
大乘佛法强调随缘发心、随力承担,而非功利交换或资格对价。佛法的传播应建立在平等、利他与清净的基础之上。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若智慧不用于利他、不能在真实境界中验证,那么这份智慧便是有偏差的。
修行人应以利益众生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承担利他的工作,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对自己修行的磨炼,更是实现智慧的重要方式。
基金会会员的“分类”,如同在家中处理蔬菜时选择不同的洗涤方式,虽有不同,但并无优劣之分。分类的目的在于因缘的照顾,而非地位的高低。即便未缴纳会费,只要具备正信与发心,亦可参与佛法的学习和活动。不应因未缴费而生起低人一等的心态。佛法的核心在于信愿,而非物质条件。
愿意承担更多的人应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承担较少的人也应获得正当的尊重。这体现了佛教中“多劳多得”与“一视同仁”的精神。慈悲与智慧是“有教无类”的。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贫富而有所区别。佛法的核心在于信心与发心,而非物质条件。
佛法应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根基给予相应的指导。根基与财富无关,而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宽广胸怀、正确理解、无偏见思维,以及积极利他的觉悟心。这些品质是人人皆可具足的。
因此,基金会设置的会员分类制度,并非现代社会所谓的“等级制度”或“阶级特权”。佛法与这些世俗观念毫无关联。佛法的精神是: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用入世之事修出世之心。愿大众发清净心,行正法道。
基金会所收取的资金使用情况,每年均通过正式会议向会员及公众公布,确保透明度。同时,基金会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各地慧渡基金会均设有完善的审查与合规机制,以保障财务透明和依法运作。
愿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慧渡的会员制度,明确其发心基础与平等精神。
愿我们在佛法的道路上,以清净之心,共修共进,广利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