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与弟子的关系

大司徒仁波切
2023-03-03

上师与弟子间的关系,不必定是一种特定的关系;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未必在实质距离上要近或要远。有些弟子认为他们必须待在上师身边、必须跟随在侧、必须站在上师面前,所有这一类的,但是,那并不必要。

在上师和弟子关系里,主要的事,主要的目的,是教授佛法与修持佛法。上师与弟子关系的核心,就是那样。

1. 上师的重要性

上师的重要性,佛陀几乎在他所有的教授里都提到过,例如“密续教授”,当然,每个教授都蕴含对上师的虔敬这一类的,然而,即使是在大乘的法教里,像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教授,佛陀说:“一个好弟子对上师有虔敬心,应该要从有知识、具学养的上师那里去学习、领受法教。”为什么?因为,那样,才会有知识,知识才会由此增长。另一个般若波罗蜜多的法本说道:“如是,任何菩萨想要获致佛果,首先,必须要学习,要跟随上师、大师。同时,他们要守护上师、承事上师。”这是在般若波罗蜜多教授时说的,那是属于大乘的法教。当然,在“金刚乘”的教授里,上师相应法、对上师的虔敬心是每个修持、教授最主要的部分,所以我不需要再引述。

同时,在哲学与知性层面,再次确认上师的重要,说道:“任何人想要达到遍知,必须先要有上师,因为没有上师你就不知道如何累积资粮与净除障碍。”又说道,所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有上师,那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你不知道。那是一个例子,,由此可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如果你不是从知道的人那里去学,你是无法学到的。因为,如果你不从有的人那里去得到你没有的东西,你该如何得到呢?这是另一种说法,我们要从上师那里学习。

再举例:如果你要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去,你需要一个向导,否则你不知道要怎样到达。你也许会到达,但会犯很多错误, 若是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走、怎么去的话,也许本来三天可达的地方,你要花三个月才能抵达。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向导,那就变得相当简单了。如果你是要到危险的地方去,你就需要同伴,否则的话,如果你独自一人,热带蟒蛇也许会缠上你,若是你们有一组人,那么,一个可以射击蟒蛇,另一个人负责将你拉出来——可以用任何一种方法来救你。你们其中一人在睡觉,另一个人就可以当守卫,若这个人也睡着了,那么还有别人可以替补守卫的工作。如此,独行与有帮手同行,就大不相同了。再有,如果你想要渡河,你需要一艘船,当你有了一条船,你还需要一个掌舵的人,所以,这些都是实际的例子。

当我们希望成就佛果,当我们希望获致证悟,那么,我们就需要许多的指导,许多的心传。以及当我们想要克服轮回之苦、降服染污的威胁时,我们需要同伴,我们需要帮忙,我们需要这些,如此种种都是例子。

2. 四种上师

上师的种类很多,但法本里面提到的只有四种:

第一种是普通未证悟的人类上师;

第二种是已经证悟的上师,证悟如菩萨;

第三种是化身佛的上师;

第四种则是报身佛上师。

这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看上师的类型,有四种类型。

我们遇到的上师,他是一个普通人类,不是一位证悟的菩萨,是从弟子的角度来说。因为,依弟子的资质,决定他会遇到什么样的上师。我们要如何从一位化身佛、报身佛那里学习?我们必须是一位菩萨,还得是至少已经证到好几地的菩萨或是登地菩萨,才能由报身佛那里学习。一开始,我们有的上师,是普通未证悟的上师,但那位上师之所以能成为上师,是因为他有传承,他有修行,他有能力教导、协助我们。

比如,若是你正要通过一个地形险恶,有许多野人和野生动物的地方,你需要一个勇敢、强健的上师,将他们驱离,才能保护你不受他们的伤害。你不需要一个瘦弱的上师,几乎不能行动,背部、颈部、膝盖有问题!那样就是你要来帮助这位上师了。所以,这要看你的次第到哪里,你就需要什么样的上师。从你的第一个上师开始,依你的发展,渐次提升。

以上,是上师类别的一般性描述。 

3. 具格上师

当然,化身佛与报身佛的特质,我们无需在此做太多的描述。同时,菩萨,证量达到好几地的,我们也无需在此详细地描述。但是,一个普通众生相的上师,尚未达到那个层次的了悟,我们可以向他学习,那样的上师的特质与特征,能有所深入,就相当有意义了。

最基本的原则——这个上师必须要有传承,这是第一。你要从一位上师那里学习某个法本,为了他可以成为教授你这个法本的上师,那位上师必须要有这个法本的传承,这是第一个条件。传承包括这位上师不会破犯他的上师的三味耶,即使他有传承,如果他破了他的三味耶,那么,传承就不复存在,传承就失去了,他就不再是真正的上师。他可以是一个老师,或是一位亲教师,但不是上师。

第二,不仅要有传承,上师还要有能力教授及传法,因为,你或许有传承,你或许没有破三味耶,但是如果你没有能力传法给他人,那么,资格就不具备。因此,这个特质、资格,就是要有能力传递传承,上师要具备这个能力 。

普通众生相的上师应具有的第三个特质,已经包含在第一条叙述里面,但再说得具体化一点,就是他对上师有真正的虔敬心,作为上师不可能去批评他的上师的不是,否则就是对自己上师的不尊敬,没有虔诚心了,那就不是一个正确的上师,一位上师应该对自己的上师有虔敬心。

第四个特质不需要说的,就是上师至少相信且试图实践他所传授给你的法教。他有传承、对上师有虔敬心、精通法本还不够,如果他连自己都不是百分之百相信、不去实践这个法教,他就不具备这项特质。最好的,当然是他能够真正地完全实修它,若不是,则至少要试图去修它,对它有信心。

第五个,当然也是上师最重要的基本特质,就是不违菩提心戒,即便他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能破菩提心戒——这应该是上师的底线。菩提心戒的意思是:“我将证悟佛果以利益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他的敌人——如果我有机会解脱我的敌人,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我有机会让我最糟糕的敌人立即成佛,我会立刻去做;即使这个人曾经想杀害我、对我施以酷刑,如果我有机会让这个人成佛,我应该帮助他成佛而没有任何迟疑。这是一个上师的基本特质,一个普通众生相的上师的特质。

接下来还有很多关于上师的描述,比如一位非常好的上师,即使仅是普通众生相,也应该只为弟子本身的缘故来教弟子。若一位上师需要一名厨师,于是他就教导一位好厨师,其后这位厨师变成他的弟子,那就不是一位真正的好上师。我们不能说这非常糟糕,因为这个弟子还是有机会累积福德资粮、承事他的上师,那是对的,那样可以利益弟子,但这位上师的动机就不是那么正确了,对于上师而言, 不会有什么利益。所以,他从他好厨师弟子所得到的佳肴,代价很高!

还有很多其他的事,但上师真正的底线是菩提心、传承、对上师的虔敬心,对自己所传的法教有修持的虔诚心,此外还要有能力教授。这些,多少整理综合了一位普通众生相上师的特质。

4. 与上师的关连

弟子要如何与上师有联系?方法为何?以及上师对弟子的关系又当如何?这里描述到三种特别的方法 ——不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而是三件事。

弟子如何与上师关连,尊敬与关心是第一。

第二是具有期待、祈愿和崇敬之意,祈愿就是希望我能成为和上师一样,我受到上师的启发、激励。我希望跟佛陀一样,佛陀是我究竟的上师。佛陀的弟子希望成为跟佛陀一样,而他们的弟子,又希望成为和他们的上师一样,所以,透过你的上师,像是这样,层层上溯回去,究竟上,会回归到佛陀。

第三,对你从上师那里学习的法教,要真诚且精进的修持。

所以 ,第一是尊敬与关心;第二是祈愿、崇敬与神圣——你看待上师是神圣的;第三,不论你从上师那里学到什么,真诚地、精进地去修特。这些是我们应该要实践的,或是一位弟子该如何对应上师的。

5.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

如此,依据法本,我已经提到过上师与弟子间的关系。现在,法本之外,我想讲一些个人经验与教学所得。事实上,上师有很多的层次,要视弟子与上师而定。弟子的种类很多,弟子的程度也有很多层次;上师的种类很多,上师的层次也有很多。这完全要视弟子与上师而定,你不能说“上师一定是要像这个样子”或是“弟子一定是要像这个样子”,采取一致性的方式,因为,每一位上师都不一样,每一位弟子也不一样。

但是,上师—弟子关系的原则是很简单的:你想要证悟佛果。那是你此生的究竟目标,或是从此刻开始,未来多生多世究竟的目标。以及,你到一个人的跟前,你对他有信心、信任他,因为这个人有传承、对他的上师有虔敬心,以及这个人有能力教你,对于这个人你有祈愿、尊敬、崇敬。在此之上,不管这个人教你的是什么,你会去实修,那就是关于上师的一切。

上师—弟子间的关系,当你谈到关系的时候,因人而异。这要看上师的个性和他的习惯,也要看弟子的个性和他的习惯。有些弟子是不可能的,有些上师也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不可能的上师与一个不可能的弟子相遇,那会非常、非常的难搞,但那就是他们会形成的关系。有些上师很温和,有些弟子很温和,当温和的上师与温和的弟子相遇,一切事情都很温和。

个人认为,我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我会说,平衡是必须的。上师必须要同时具备韧性与弹性,弟子也应该要有韧性与弹性,否则的话,极端就是极端, 不管那是平凡的极端或神圣的极端,它就会是一个极端。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试着,对于我们的上师做一位平衡的弟子,对弟子是一位平衡的上师。而且我们应该要有清楚的了解,这中间是否有什么界线,有时候,没有什么界线,但有时候,界线是必要的。

因为,身为一个上师,上师为弟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做最佳的考量、最好的判断,那样才会有益于弟子。同样的,弟子对他们的上师,也应该要有种平衡的态度,从上师那里得到最好的、最有价值的利益与加持,这是无法用强迫的、预谋的,或其他的方法去得到,还不如以真诚的、成熟的、诚实的方式去做。

不过,有时候,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我不应该说永远——他们理解得非常艰难,他们很难分辨真诚、诚实以及机巧、预谋的不同,他们无法分辨这中间的差异。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很困难了,即使上师尽力求好,弟子还是会把它想歪了。例如,有时候,把闹钟放在桌子上非常好,要比你母亲起床摇醒你要好。因为,如果你自己设定闹钟,当闹钟响的时候,是你自己在做这件事;但当你母亲起床摇醒你的时候,是你的母亲在做这件事,所以,人的心理与反应有很大的差别。

有时候,我把弟子送到其他上师那里去学习,因为那些上师比较善巧,比我会处理这样的人,但这并不表示我就放弃了这个弟子,不是的。那个弟子依然是我的弟子。但是,如果我只有50公斤,而我的弟子有100公斤,我没办法举起他!所以我要将他送到150公斤的人那里,但那不会总是如我们所想的、很平顺的方式,以为每件事包括上师—弟子间的关系都很平顺,事情常常不是那样,但其实那样才是对的。

一名弟子的虔敬心应该是不可动摇的,一位上师的慈悲心也应该是不可动摇的,就像是玛尔巴和密勒日巴一样。玛尔巴必须责打密勒日巴,甚至折磨他,我肯定玛尔巴并不希望这样对待密勒日巴,但玛尔巴的慈悲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必须这么做。与此同时,密勒日巴的虔敬心是如此地坚定,虽然玛尔巴对他做了这些,他的虔敬心只是有增无减,甚至更深更大。最终,密勒日巴由玛尔巴那里领受了心传,并获致佛果。然而,我们在谈的上师,他已经有非常高的证量,不是一个普通众生相的上师。

至于,一个普通众生相的上师,面对一个普通众生相的弟子,就跟我们平时面对每个人一样了,“你在这个时间来,我会教你这个,你回去要修这个,若是有问题的话,可以来问我。”这是常规的、基本的,面对弟子方式,上师———弟子的关系,应该要像这样。

接下来,当你有很多弟子的时候,有些弟子可能会替你工作,而另一些弟子可能没替你做什么事,这要看上师与弟子间的人际沟通与关系而定。一位上师可能有一百名弟子,但他们不可能全都是他的秘书、厨师,或司机。上师希望弟子做些事,以利益佛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某些弟子而言,最好不要让他们做事,让他们只要修行就好,也许那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要看个人的人际关系。这不是坏的差别代遇,而是聪明的差别代遇。

这个意思不是说上师要去用每一位弟子,也不是说上师不应该让弟子去服务佛法或服侍上师——上师为的就是佛法,不表示它不应该发生,也不表示它应该发生,这要依各人状态而定。但是,必须要发生的——上师一定要教授佛法,而弟子一定要修持佛法,至于弟子是否要做一些事来承事上师,是非必要性的、有选择性的……

我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例如我希望某人为我的寺庙做一些事情,我会用我最佳的判断——或许我是错的——但我会找一个我认为适合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这样既不会对这个人造成问题,也不会对我、对寺庙、对所有为寺庙做事的人带来问题,如此,我才会要求这个人去做那件事情。否则的话,我就不会这么做,因为那会为我、寺庙以及全体任职者带来问题,而真正的事情就不会成功。

让我们这么说吧——假如我需要一位财务顾问,我不会到马路上、交通信号灯下去找,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过如果我要找一名好司机,我一定会找驾照俱全的人,他眼睛好、耳朵好,能顾及左右,以及不会做白日梦,那么,我对这个司机会很满意。以此类推,必须要顾虑现实,那样对上师好,对弟子也好,而且对其他的弟子也都好。

所以,上师—弟子间的关系,不必定是一种特定的关系;上师—弟子的关系,未必在实质距离上要近或要远。有些弟子认为他们必须待在上师身边,必须要跟随在侧,必须站在上师的面前,诸如此类,其实那并不必要。在上师—弟子关系里,主要的事、主要的目的,是教授佛法与修持佛法。上师—弟子关系的核心,就是那样。

在那之上,不同的上师与他们的弟子会有种种不同的关系,有些可能像是助手,有些像是赞助者,有些会像是朋友 ,还有一些会像是诤友.......但都绝对不是奉承上师那种,因为那样弟子就是在伤害上师。我不能说我不喜欢那样—— 有人很奉承我、赞美我,说“你真是太完美了,但事实上那非常伤害我,因为,当有很多人围绕着我、奉承我,会让我对自己产生错误的知觉,我会迷失,我会以为自己跟某个人一样了。

法官们常会有人阿谀地对他们说“你真伟大!你真是太棒了!”我不能说我不喜欢那些,我不认为任何人会不喜欢别人说他好,这里面是有道理的,人人都希望被赞美,但那对你实在不是好事,因为你会对自己有错误的想法。当你对自己的看法不正确的时候,你就被自愚所束缚,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谁。而你对于自己是谁有错误的想法,因为那些人让你误以为自己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就刻意表现得不一样,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所以,你只是在自欺而已。

像那样,上师—弟子的关系,不表示弟子要去阿谀奉承上师。我认为应该要是一种健康的关系,有信任、诚实和原则,那一切要以传法和修法为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后,适当时,在这里、那里可以有些分支。弟子可以是上师的助手、支持者、赞助者和工作人员,各种角色都有可能。

那就是上师—弟子的关系,很一般性的说法。这包含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各个层面的上师—弟子关系。在小乘里,他们可能不是称为上师,他们会说是善知识、一位长老之类的,但我想我可以说这其实是一样的。

现在,请各位提问,或许你们会有一些真正想提出的问题、要点。

问答

问:一个人是不是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师,而且一定就是那个第一位教你佛法的上师?

仁波切:不是的。你的第一位上师是第一位上师,他不是必然成为你的根本上师。但你的第一位上师也可能成为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的藏文是“札威喇嘛”——“札威”是根本的意思,“喇嘛”是上师。事实上,根本上师真正的定义是:透过这位上师的教导,你获致了最高的证悟,证悟了心的自性,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但是,我们现在是预先有根本上师,在许多上师当中,我们认定一位上师当作我们的根本上师,我们希望从这位上师那里去学习,学习主要的法教。然后,这位上师会推荐我们去向其他的上师学习,所以我们就听从上师的吩咐,到这里、那里去领受法教,以及领受这个传承、那个传承的法教,但我们有一位根本上师在我们心中。这是相当普遍的方式,我们预先有一位根本上师。

然后,透过那位大师,你所有的修持,多少都是由这位上师来指导,这就像是一条河流是由许多小的支流汇入的,主河流就像是树木的主干。于是,遵循这位上师,你修持佛法,但若有必要,你也可以由其他上师那里领受许多法教。这是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根本上师的定义。但当我们认识到心的自性,那么我们就有了符合定义的真正的根本上师,那个人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因为所有修持的根本就是认识我们的佛性,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透过他的教授,我们达到了,他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然而,我们还有非常强而清晰的结构,我们有律部的上师,我们有经部(那是关于菩提心 )的上师,以及由他那里我们领受灌顶的密续的上师,如是之类。通常,我们领受灌顶的上师,会视为是非常重要的密续上师;由他那里,我们受持菩提心戒,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菩萨传承的上师;由他那里领受戒律,各种戒条——如果你是位出家众,即是你领受剃度戒的上师,若你是在家居士,那么就是你领受居士戒的上师——那也是很重要的上师。当然,开启你佛法大门,领受皈依戒的上师,是你非常重要的上师,因为开启你佛法大门的就是这位上师,他传给你皈依戒。皈依上师非常重要,但不必然是你的根本上师,而他们也可以成为是你的根本上师。

问:一定要选择一位根本上师吗?

仁波切:是的,你必须要有个决定,你的决定是说“我将这位上师视为我的根本上师。”应该是像这样发生的,否则,那可能会变成是另外一种状况,你领受许许多多的法教,于是,你从某位上师那里领受了最多的法教,由其他的上师领受很少的法教,那么.你的根本上师似乎就清楚明白了,如果你讲的是那样,那也是会发生的。那像是自然演变成的,它就这样发生了:雨落下,形成了小的溪流,穿过大的山谷,大的河流就形成了,会像是那样。

问:我在书上读到一个对上师生起虔敬心的祈祷文,当讲到上师的眼泪时,就会变成是你的眼泪,上师是你唯一的希望,他就是你的全部,上师是最高的联系,代表一切。能否请您对此说点什么?

仁波切:你成佛的捷径,你与佛陀的连结。对上师的虔敬心,在佛法的所有层次都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金刚乘。但它必须是最真心、最纯净的,否则的话,就会变成用我有限的英文词汇,也许最好的说法就是你会对你的上师有点神经质,那样就不好了。

真正的虔敬心,就像是密勒日巴忆念到玛尔巴的时候,他的眼睛充满泪水,他只能立在那里,在他的山洞口,他仰望东方,他见到一朵云,他说“在那云下,我的上师住在那里。”于是,他看到那片云,离他越来越近 ,玛尔巴骑在一头狮子上面,在他的上方显现。像那样,是真心的、真实的。但是,如果某人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却想要表现出那个样子,那么,他们就会变得神经质。那会变得失去了平衡,有可能变成是纯粹的情绪反应,变成是反效果的。所以,我想应该要真心地去修上师所教授给你的佛法。

然后,你要对上师有虔敬心,因为上师教你佛法 ,因为上师对他的上师有虔敬心,那就是传承,那样才会有进步。那么,对上师自然生起的虔敬心才会增长,而不会是神经质的虔敬心。当我们还没有的时候,我们不必要勉强自己去具有。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虔敬心,我们却想要拥有,我们的内心就有可能会去创造些那样的气氛。那是非常荒谬的。例如,有一次我在飞机上,机上播放一部悲剧电影,很多成年乘客真的哭了,我觉得难以置信,你们应该了解我的意思——那只是一部电影——某人写了一部剧本,演员将它演出来,演出过程中,休息一下,吃个三明治,笑两声,醒来以后继续表演,某人将它拍摄下来,剪接编辑,所以,你怎么会哭呢?但人们还是哭了,所以,就可能变成是那样,那样不见得是健康的。

承前问:至于,他们说你应该要将你的上师视为是佛陀?

仁波切:是的,当然。如果你是真诚的,不是刻意造作的。你是真心地相信你的上师就是佛陀,那么,你的上师就是佛,如佛一般的加持就会经由你的上师流入到你 ;如果你真心地认为你的上师,相信你的上师就是菩萨,那么菩萨的加持就会透过你的上师流入到你 ;)然而,如果你真心的认为你的上师是一个好人,那么一个好人的加持就会流入到你。这些都必须是真心的,但如果你是造作的,试图勉强自己,给自己洗脑,认为自己是真心的,那么就不对了。

承前问:这么说 ,我们的上师真的是佛,但弟子认为他是一个菩萨,那么仍然会得到佛的加持吗?

仁波切:不。即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如果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人,让人觉得愉快的好人,我只会得到一个讨人欢喜的好人的加持,事实就像是那样。如是,虔敬心非常的重要,但必须是真正自然生起的虔敬心,不是理智上创造的虔敬心。有人告诉过我,有些人受雇去为死者哭泣,那就会变成像是那样,那就会变得混淆不清了。真正的虔敬心非常的重要,但真正的虔敬心只有在你生起它的时候你才拥有,它是勉强不来的。真正的虔敬心本身就是一种了悟,它本身就是某个层次的证悟,它不是我们可以去创造的东西。

来源:节选自大司徒仁波切讲授《金刚总持祈请文短轨》

编辑: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