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十)
一、承认自己有问题,是觉醒的开始
所以,我们要从戒、定、慧开始。
在饮食上,要自我控制,避免过度追求口腹之欲;在感官刺激方面,如按摩等,要适度,避免过度追求;同时,不要让爱、恨、情绪成为习惯。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明心见性。无论你的见地多高、佛经讲得多好,但如果你不从自身出发,将一切法视为佛法,你依然会有问题。正如韩信点兵所言:多多益善。
承认自己有问题,其实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但我发现很多人一听到别人说他有问题就生气,这让我很奇怪。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指出问题,我们虽然可能会不快,但其实很乐意接受检查。同样,当有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时,就像免费做了一次体检一样,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生气或抗拒。这是觉醒的开始。
我们总是渴望幸福和自由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必须有坚实的资粮来支撑。这个资粮是什么?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力来。定力从哪里来?从戒律来。所以,修行要从正见开始。有了正确的见地,你就会学会取舍,无论在感情生活还是物质生活上,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一来,你便能够精兵简政,内心也会趋于稳定。
这里所说的“定”并不是指一念不动,而是指你的心不会轻易被动摇遮掩,同时能清楚地感知一切情况,而不是闭上眼睛不看世界。真正的禅修是不允许闭眼的,但我见过许多资深修行者却常常闭眼,那还不如在按摩椅上睡着,对腰椎反而更好。
所以,禅修时一定要睁开眼睛。
二、别被“差异”困住——解脱从共性开始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要定住,你的感知和觉知要越来越细微。正如物理学对存在的细微之处不断深入的探求,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细的感知,才能真正理解觉知并解放本质。佛法也是如此,无论是在战场、风月场,还是在不堪入目的环境中,你的心必须始终保持在那里,所谓了了分明。
但你的心的究竟本质是什么呢?是不生不灭的心,不为生死所动,超越动与不动。你要确信这一点,然后放开所有的感知。来了不迎,不分析;去了不送,不分析;对于当下,也不加分析,而是充满尊重,与虚空合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禅修。
然而现在这些要诀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迎合世俗人的需求,讲出一些稀奇古怪、与众不同的东西。于是,很多人修行一段时间后,尽力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和非凡的一面。你肯定明白,未解脱之前,人们总喜欢追求非凡;而一旦解脱之后,一切都归于阿弥陀佛。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就是共性,佛陀所讲的正是共性。如果你只执着于不共性和差异性,就永远无法解脱。所以,你要看到共性,本质,普世的东西。见到那里,就是“喋雅他,嗡,嘎谛嘎谛,巴拉嘎谛,巴拉桑嘎谛,波谛梭哈!”
我们称之为“嗡”,代表“自性”,三乘佛法都离不开自性,而自性正是那超越生死的心。“嘎谛嘎谛”是“走吧走吧”,这是小乘佛法的修法,旨在先熄灭自身感官的欲念。而大乘佛法则以空性为根本,用第二组咒语“巴拉嘎谛”来表示超越,即先将因意识形态产生的烦恼和精神痛苦转换化解,这便是大乘的要旨。
“巴拉桑嘎谛,波谛梭哈”则代表密乘佛法,“巴拉桑嘎谛”意指超越之上的超越,终得究竟成就。
我们的祖师之一、莲花生大士曾说,“我的教法是终结一切宗教;我的教法没有肤色,没有高低,我的教法是一切宗教和戏论的终结者。”
三、别被习气操控——看清身心执着
所以,今天的任务清楚了吗?
首先,回顾一下自己为生理需求付出了多少:财富上占了多少,时间上占了多少?其次,心理上的爱、恨、对、错,你又付出了多少?基本上,我们的一生都在这几样事情上打转,但真正为自己、为解脱付出的却几乎没有。从今天起,开始投资自己吧!平时你投资的都是在为别人打基础,为他人做嫁衣,这固然伟大,但终究不是为自己而做。
服务于生理和心理,本身并没有错,但千万不能把它们当作终极目标,也不能让它们成为生活的全部。它们只是辅助你活着的手段,特别是生理上的刺激,你可以适度追求,但绝不能放纵,更不能上瘾。
在心灵层面,你也要警惕那些潜藏的偏见,比如“我要为爱而活”、“我要成为自己”、“我要为恨而活”、“我一定要幸福”、“我永远是美丽的”、“我永远是智慧的”、“我永远高人一等”…… 这些想法在潜意识中都会存在,连我也不例外。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偏见,之后树立正见:心没有生死、没有高低,没有贵贱,也没有涅槃和轮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加在心上的概念。当你有体会到这一点时,要学会放松自己。无论是在与人聊天、上厕所,还是在惊慌失措的时候,都要努力提起这种正念。如果能做到,才是真正的厉害!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深入观察和修正内心:
一、直面自己的问题
问题: 当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能坦然接受,还是会产生抗拒?
练习:
- 你在被批评或指正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记录当下的感觉:是否有心跳加快、皱眉、嗓子眼发干等身体反应?
- 自问:这个批评中有1%值得参考吗?如果没有情绪干扰,我会怎么看这事?
二、观察“共性”与“差异”
问题: 你是否习惯性地强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当你只执着于差异时,是否忽略了更本质的共性?
练习:
- 在日常交流中,寻找与你不同立场的人的相同点。
- 找到相同点后,再看不同立场者的观点会不同吗?
三、觉察习气,审视自己的执着
问题: 你是否曾经因为某种“习惯性反应”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些习气是如何形成的?
练习:
- 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那些你“下意识”做出的反应,比如对批评的抵触、对赞美的渴望。
- 任选一个习惯,尝试替代方案,比如被批评时下意识会反驳,变为先说“您说得对,我再想想”。
四、重新思考“为自己投资”
问题:你是否真正为自己的解脱付出过努力?你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向了哪里?
练习:
- 统计自己过去一周的时间分配,看看多少时间是花在“满足感官需求”上,多少是用于提升智慧的?
- 选择一个行动,真正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比如禅修、阅读佛法、减少无意义的感官刺激。
- 观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感受到更深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短暂的享受。
修行从心开始,觉察从当下开始。愿您在实践中找到更清明的智慧!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