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七)
一、定心是一生的修行
定心是一生的修行,一定要树立正见。我们的见地都是不究竟的,是由感官、想象和狭隘的文化认知来决定。民族文化往往局限在特定的时段和区域内,就像疾病也会随着时代变化,新时代的病和旧时代的病是不一样的。
1、要养成顺应真理,以事实为依据的习惯
任何时候,问题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和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仅靠片面、局部的的见地来处理问题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养成顺应真理的习惯,而这个真理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就是“实相”。实相超越了真假,你们一定要记住。
农业民族长期安居乐业,生活安稳,所以往往不追求真理,意识形态中的“法我”容易泛滥成灾,习惯于观念上的建构,而不是脚踏实地地看清事实。因为农业民族不缺食物,气候适宜,只要按时劳动,每年便有稳定的收成。
而游牧民族由于生活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时常面临外来入侵的风险,居无定所——今天在此处安营扎寨,明天可能就要迁徙他地,不知道何时会遭遇其他部落的攻击。
农业民族通过劳动,每年都有剩余价值后,可以雇人来劳动,可以天天修房子;而游牧民族只有一个帐篷,最值钱的可能就是脖子上那几颗天珠,因为逃跑时好携带,修建固定居所对游牧民族来说毫无意义,一旦敌人来袭,可能一把火就被烧毁,反而是浪费资源。
正因如此,宗教往往都是从游牧民族中产生的,因为他们只有透过认清实相,顺应事实才能活下去,而这种习惯也反映在他们对宗教和真理的理解和追求上。
2、不执于感官的享受,不被虚幻的“法我”所迷惑
在意识形态中,中原地区的“法我”问题尤为严重,对这种执着非常根深蒂固。虽然两千多年来广泛信仰佛法,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许多高僧大德,即生成佛的例子却鲜有耳闻。
有些人质疑藏传佛教的“即生成佛”是虚假的,这完全是误解!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明确教导:即生成佛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每个人本来就具备佛性,每个人本来都是觉醒的,只是因为选择进入六道轮回的游戏,才逐渐迷失了回家的路。
释迦牟尼的理论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拥有圆满的智慧,但进入六道轮回后,我们把游戏当作真实,渐渐遗忘了自己是佛,忘记了回归的方向,结果在这个轮回游戏中越玩越迷失,甚至陷入痛苦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务实,不要被虚幻的“法我”所迷惑,要回归佛法的本质,找回内在的觉醒之路。
如果你与一个真正的藏传佛教修行者相处,你可能会觉得他有些古板甚至不太近人情,但这是因为你习惯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正如歌曲所唱,你活在想象的罗刹国中,而你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比如,你喜欢吃酸辣刺激的食物,而藏族的饮食中除了盐几乎没有其他佐料。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美食,而是因为受到佛法教育后,我们学会了不执着于感官的享受,不纵容自己放纵感官欲望。事实上,纵欲的祸害性本质上就是纵容感官,而心却无法被纵容,也无法被收束。心,不增不减,超越一切。
意识形态中的放纵往往停留在幻想层面,而想象与现实总是矛盾的。一个人的智慧和决定都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与幻想无关。事实是一切的基础,因此,必须树立正见。正见这种没有偏差的高度智慧不仅要求我们拥有深度与宽度,更需要超越深度与宽度。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本源所在,我们称之为“心”。
这里的“心”,不是指生理的心脏,也不是指意识或思维的心。佛教中的“心”,在藏文中对应的是 “hridaya”,即《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心”。佛教所讲的心包括“意识心”和“究竟心”,但我们的信仰以究竟心为唯一的核心。这个“心”类似于伊斯兰教的“唯一主”的概念,但它并不是主,是普遍和光同尘的,是佛教中对究竟智慧的指称。
二、解脱的关键在于“戒定慧”
如果你不承认唯一的实相,也不追求这个实相,你就无法解脱,在生活中也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安乐,因为你的生活会充满得失。别人对你笑一下你就开心,但如果对方稍有忽视、冷落,你就会伤心。这种情绪波动会让你无法产生定力,没有定力便不会有智慧。因此,解脱的关键在于“戒定慧”。
1、舒服不会让你解脱,痛苦反而让你觉醒
修行的起点是感官上的自律,以及在意识中树立最高的见地。不能今天把自己当作神明,明天又陷入世俗的迷惑。
有些人跳所谓“禅舞”,搔首弄姿、扭捏作态,展示的不过是感官和性意识的潜在投射,自以为美如仙子,实则陷入感官需求,无法解脱。更为严重的是,她们的迷乱从感官深入到了意识层面,陷入了更深的精神迷乱。就像孔雀在水边照见自己的影子,开始与影子争斗。人们模仿跳“禅舞”的动作,擅自认为是美好、神圣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幻的享受。
请记住,舒服不会让你解脱,痛苦反而可能让你觉醒。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时,反而会因此产生觉醒的可能性,不择手段地去寻找解脱和成功。如果修行的目标只是追求快乐,那是毫无用处的。
2、修行的终点是极乐
终极的极乐与世间的快乐完全不同。世间的快乐是有得失的,是不稳定的;而极乐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增减的智慧,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极乐。
修行的终点是极乐,而极乐的基础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是“心”。恐惧的来源是自己,需要修行的是自己,需要智慧的也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因此,修行的重点是修自己,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许多人一开始学佛,就急于去帮助他人:救生、放生、心理辅导、理解他人等等。但如果自己的正见还不稳固,内心还未坚固,就忙着帮助他人,最终只会让自己崩溃。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跳入水中救溺水者,只会两人一同沉沦。需要帮助的人每天都有,但我们首先要把自己修好,把自己的见地树立起来。
第一个见地就是皈依佛。佛不是神,佛是“Buddha”,即觉悟者。觉悟的核心是从“知见障”(编注:知见障指的是由错误的观念、执着的见解引起的障碍,比如固执己见,偏执于“对”与“错”等)和“习气障”(编注:指的是由累世的习惯或潜意识形成的习性带来的障碍,比如固有的情绪反应、行为模式等)中醒来。觉是用智慧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悟则是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不再堕落,安住于觉悟之中。悟不是仅仅懂得一个道理,而是从根本上转变。很多人说“我悟到了”,其实只是想明白了一点道理,虽然是进步,但这仅是换汤不换药的变化,尚未触及根本。
真正的觉悟,是人人都可以从知见障和习气障中醒来,并用天生的圆满智能驾驭它们。这种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佛性。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持续无堕安住于觉悟的状态,从根本上超越知见障和习气障,恢复原有的圆满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与修为。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为了让文章中的智慧融入生活,建议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修正心性:
1. 感觉与理性的平衡
问题:在生活中,您是否因感官上的“不适”逃避了某项任务,或因“舒适”而推迟了重要的事情?
练习:回忆最近的一次决定;
问自己:“是感觉在主导我,还是理性的判断?”尝试用理性重新审视此事,并记录下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2. 戒、定、慧的实践
问题:在面对矛盾时,您是否有意识地用“戒定慧”来调伏自己的心?
练习:回忆一次冲突;
问自己:“我是否能够先戒除激烈反应,安定自己的心态,再以智慧看清问题的本质?”记录下这样的转化过程,并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
3. 超越知见障与习气障
问题:您是否曾因固有的观念或习惯性反应,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练习:选择最近的一次失败或遗憾;
问自己:“这是否因执着于既定的看法或习惯性行为而造成?”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面对类似情境,并观察效果。
4. 培养正见
问题:您是否常用片面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忽视了整体的事实?
练习:在下次判断某件事情时,刻意提醒自己:“我是否看到了事实的全貌?是否遗漏了其他可能性?”尝试扩展视角,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