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能量墙——实现内在觉醒的关键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4年12月11日

人类的生命形态,不仅仅由外在的生物形态决定,而是取决于内在觉醒的程度和智慧的高低。所谓生物形态不过是某种有序排列的结果。我们眼中所见的只是地球上的时空,但宇宙无穷无尽,所有的差异归根结底源自于内在智慧积量的不同,这就是佛教“无数世界、无数众生”的宇宙观。

在人类世界中,每个人的能量层次各有不同,都会面临一种独特的界限——‘能量墙’。突破这道无形的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修行任务。

在你的生活中,那道无形的墙究竟是什么?它是否阻碍了你的成长?或许它是一种恐惧、一种习惯,抑或是对舒适区的过分依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觉察并突破这些限制,迈向真正的觉醒。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三)

当我们在说“这是我”的时候,其实是由于感官需求导致的物质化,这就是物质主义者的特征。

一、人类的存在是从动物道到人道的进化过程

物质主义的特征源自动物的习气。动物只追求感官的满足,比如吃饱喝足等基本生存需求。因此,大部分时间里,人的动物性占据了上风。为什么会这样?佛教认为,意识生命存在分为六个游戏区即六道。我们本来都是圆满觉悟佛,但选择游戏进入六道中体验不同的状态。如果我生起某种动物的习气,比如某种情绪,就会进入相应的动物道状态,也就是六道中的某一道。因此,没有神可以控制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由我们的认知和习惯决定的,神并不能控制我们,我们生来自由。

因此,人类被认为是从动物道进化到人道的过程。动物经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其执着逐渐被淡化,智慧慢慢苏醒才有可能进入人道。所以,我们和动物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而我们只是刚刚从动物道进化出来。

二、物质主义与精神主义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佛教是承认进化论的,从低等到高等,通过量的不断积累,生命逐渐站立起来。对于动物的观察,佛法认为最低等的动物甚至连具体的心态都没有,只是吃、吃、吃,为了生存而活着,这就是物质主义的表现。当它有了一点情感,会感到害怕和惊恐,就会来到陆地上。到了陆地上,情感智慧进一步发展,它就会站起来,变得更聪明,从爬行到竖立,再逐渐进化,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因此,我们经历了一个情感自我觉醒的过程,从物质主义逐步走向精神主义。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其实都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物质并不单纯是物质,精神也不单纯是精神,这些划分只是意识形态分类方法的产物。

三、生命形态的高低取决于内在觉醒的程度

因为人类从动物道进化出来,所以依然保留了很多动物的习气,比如吃饭、排泄、睡觉等,都和动物一模一样,我们只是把头和四肢竖立起来了而已。正因为觉醒,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动物的认知维度是二维,而人类则是三维。因此,人类的生命形态,不仅仅由外在的生物形态决定,而是取决于内在觉醒的程度和智慧的高低。而生物形态不过是业力高低善恶有序排列的结果。我们眼中所见的只是地球上的时空,但宇宙无穷无尽,所有的差异归根结底源自于内在智慧的不同,这就是佛教“无数世界、无数众生”的宇宙观。

不同的世界由于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智慧层次,因此看见的事物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比如,当我们看到狗在吃排泄物时,对狗来说,那是美味佳肴,虽然它没有这种概念,但它在吃排泄物的时候是全身放松、喜悦的,就像你们恋爱时的感觉一样。然而在人类看来,这是非常肮脏的,因为我们的智慧层次超过了狗的认知层次。狗吃得很开心,而我们却感到难以接受。

比我们智慧更高的生命,比如天人,他们的世界有类似高科技的肉体,但我们无法跨越进入。例如,你不可能变成一只狗与它一起繁育后代,所以不要相信天神会来到人间帮助人类,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到水里会淹死,而鱼来到陆地也会因为缺水而死。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业力和能量频率所形成的。对于天人来说,如果他们飞到地球边上,可能会遭到撞击,甚至觉得地球对他们来说是有毒的;就像粪坑中的虫子,粪坑对它们来说是极乐世界,而我们跳进去就无法忍受。

因此,六道众生之间因各自所造的业而无法轻易、自由地相互跨越,除非达到完全觉醒的佛,才能拥有遍观一切的智慧。但这样的佛也不会来和众生争夺资源,因为那些资源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例如,所有高等文明的外星人至今也没见到。

四、我们是用因果法则看待事物的

如果你认为鬼魂与神仙会和你混在一起,甚至每天找你聊天,这其实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臆想与想象。事实上,没有鬼或神会主动来找你,那只是你的一种精神幻觉,是一种疑神疑鬼的状态。我们是用因果法则来看待事物的,因为每个人内在的量不同,因此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这个无始无终、循环不息的世界中,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在认识事物时,我们需要先假设一个因,找到一个切入点,才能产生果的结果。

1、因果关系的两种特性

因果关系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依存性和会际性。

依存性,指有因必有果,没有因则没有果,二者相互依存,构成我们赖以存在的结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各个部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旦拆开,房子就不复存在,只剩下无用的碎片。然而,当我们用智慧重新组合这些材料,因果关系就能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比如,通过重组这些部件建成一个新的酒店。这种转化过程,正是因果法则和智慧结合后所展现的创造力。

会际性,也称为“机缘会合”,是因果转化的桥梁。没有合适的机缘,因果关系就难以显现或实现。比如你想突破某个限制(果),即使有明确意图(因),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条件(机缘),目标依然难以实现。因此,创造并把握机缘,是推动因果转化的关键。

当我们深刻理解因果关系,并善用智慧创造机缘,就能够突破思维和意识形态上的局限,迈向更高的觉悟。这种因果与智慧的结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突破能量墙的方法,也让我们明白,每个行为和选择都会累积成推动成长和觉醒的力量。

因果是工具,智慧是核心。学习因果的目的,不是甘受其永远制约,而是超越并驾驭它,最终突破能量墙的限制。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种下正确的因,另一方面要敏锐地捕捉和创造机缘。唯有如此,才能在智慧的引领下,让因果的力量为我们所用,我们才能真正迈向内在的觉醒与自由。

2、突破能量墙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在人类世界中,每个人的能量层次不同,都有其界限,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墙”。突破这个能量墙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某堵看不见的墙在阻碍着你的成长?或许它是一种恐惧、一种习惯,抑或是对舒适区的过分依赖。习惯就像一把无形的锁,限制了你的自由。要想突破它,首先需要看清这些习惯背后隐藏的执着。当你找到它们的来源,就能慢慢卸下这些负担,迈向真正的自由。

突破能量墙需要从内在的证悟出发,提升智慧的深度与广度,而不是仅仅依赖感官所见。尽管大部分知识是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取,但感官上的感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内在的动力源于你对觉醒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而不是对结果的执着。这种动力不仅帮助我们突破限制,还能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带来无穷的力量。突破限制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是让内心拥有不被束缚的自由与大力。

当然,突破能量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通过日常修行,一步步积累,比如从观察一个习惯开始,去探索潜意识中的深层原因。你可以通过止观禅修思考行为模式,再通过观想本尊(编注:通过心中专注地观想特定佛菩萨的形象,连接自身内在觉悟与智慧的修行方法。本尊象征修行者内在的觉性和潜能,观想本尊的目的是净化心灵,从而觉悟本性。)先从思维层面上改变自己。当这种觉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引发质变,最终实现行动上的自然突破。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首先要踏破。

无论日常工作有多忙,抽出哪怕片刻时间进行观察与修行,都是迈向突破的开始。这些微小的坚持,终将为你打开通往自由的大门。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反思与练习,看看是否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觉察生活中的限制,并迈出突破的第一步:

1. 反思因果

问题:今天你做了哪些选择?这些选择可能带来怎样的结果?

练习:写下你今天的三个选择,并思考它们可能带来的短期或长期影响。问自己:这些选择是帮助我突破自己的限制,还是延续了过去的习惯模式?

2. 识别“能量墙”

问题:是否有某些情绪或习惯让你感到受限制?比如自我否定或对舒适区的依赖?

练习:挑选一个限制你的情况,问自己:“迈出一小步会是怎样?”

请尝试:一个具体的行动,比如改变沟通方式或尝试新的习惯。

3. 突破恐惧

问题:你是否总是被相同的习惯模式限制,比如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事物,或总是追求别人的认可?

练习:静坐五分钟,专注呼吸,记录你的恐惧和抗拒。

请思考:如何设定一个简单的目标来迈出第一步。

4. 发现内在动力

问题: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突破能量墙的原因?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练习:写下一个短期目标。

请计划:每日的具体行动,比如静坐、阅读或与人沟通。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