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五)
在佛教中,有两个核心见地,它们构成了我们应当守持的根本戒律。
一、“看见”不是目的,觉醒才是真正的目的
首先,佛教明确教导我们不得信仰神。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多人倾向于将佛视为神,认为佛相变化无穷,如果无法“看见”或感受到佛的存在,便会生起恐惧之心。尽管知道佛是行善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佛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他们的信仰往往止于表面的崇敬与内在恐惧。
1、“佛”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觉知之力
佛教第一个戒律就是不得信仰神,不得认为有神主宰我们的一生,也不得将自己的一切慧命交付给外在的某个人或团体。你可以和他们合作,但必须让内在的智慧觉醒,把自己交给内在的俱生智慧。这就是“皈依佛”的真正含义。
佛不是神,佛是一种周遍觉性,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正常体验。当我们感到幸福、快乐、愉悦时,或者感到痛苦、压力、困扰时,真正的自我便是那种“觉”—— 一种恒常作用的觉知功能。这种觉性没有好坏生死之分,它是佛的本质。
觉性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只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知还没有成熟,因此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更没有好好利用它,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光反照,深入自省,去认知并体察自己的觉性,让它真正显现出来。
2、不要把“看见”误认为觉悟
觉性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外在的幻象,然而,这种“看见”并不等同于觉悟。当身体虚弱时,心的频率可能变弱,可能会与其他空间产生连接,比如看见鬼魂。但看见它们并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进入那个空间。
“看见”并不是修行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觉醒,是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智慧。例如,一个在银行金库工作的人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现金和黄金,但那些财富并不属于他。因此,不要把“看见”误认为觉悟,眼睛所见的只是外在的现象。
真正的“看见”需要用心。心的“看见”是清清楚楚的,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本质。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鬼或神,只有不同形态的众生。看见也分五眼所见,最后是佛眼见真实法性。
3、身体只是心掌控下的工具
在轮回中,我们都是过客。如果不把自己当成过客,可能会误以为自己会永远存在。比如,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往往会带来重大的挑战。她可能从小就受人呵护,认为自己年轻美丽会延续下去,因而陷入“常见”和“断见”之中。(编注:“常见”是指认为事物永恒不变的观念,而“断见”则是认为事物完全消失或以某种相永恒存在的极端观念。)
当智慧尚未开启时,世间的一切都可能与我们产生矛盾。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打败我们。失败与成功都是无常的,正如古诗(唐·杜牧《题乌江亭》)所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编注:这句话提示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失败,都有重新站起来的可能。)
因此,将眼前的成败视为终极的成败是错误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要能够觉醒,并以觉醒为目标。尊重一切存在,但不要把自己交给所谓的神、鬼,或任何外在的权威。无论是与神同行还是与鬼共处,都不应该忘记内在觉性的觉醒。这正是佛法修持的首要正见:相信人人皆有佛性。
这种佛性是我们的本质,而身体仅仅是心性智慧掌控下的工具。我们的本质是觉性,一种超越物质和精神的高级智能,它能够爱、能够恨、能够快乐、能够悲伤、能够迷惑、能够清醒、能够堕落、能够觉悟,能够自然地经历生与死。然而,这个心识本身没有生死,它只是展现出不同的相。一种相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本体的消失,它会在另一处或无数处再次显现。
如果你不信任和确信这一点,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佛教徒。
二、智慧源于超越“人我”和“法我”
如果你认为外在的某个神可以让你发财,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这违背了根本的皈依戒。只有你的智慧,才能显现出外在的财富。因此,智慧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控物”,能够掌控、创造外在的事物;二是“转物”,能够转化外在的事物。所以,你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因为每一件事的成功都依赖于智慧的提升。
智慧的提升取决于你对世界的认识是否超越了“人我”和“法我”。很多人把感官的感受和内心的迷乱当作真实,因而无法生起智慧,困在知见障和习气障之中,智慧因此被蒙蔽。然而,你一定要知道,即便智慧被蒙蔽,但它始终在发挥作用。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就不能算真正的佛教徒。即使你天天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仍然认为佛会帮你发财、帮你解决问题,这并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1、超越感官和意识形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一个人只要有内在的智慧觉醒,就必须超越感官的感觉和内心的意识形态,包括对对错、性别等的认知。如果不能超越这些,就无法真正掌控它们。此生若仅凭感官的感受和意识的认知而活着,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安乐。唯有超越它们,我们才能掌握它们,才能在此生中获得真正的安乐。
要获得幸福,必须超越对幸福的执着,才能真正享受幸福。就像吃饭一样,如果只是机械地埋头吃饭,是无法真正享受吃饭的乐趣甚至智慧。
我们常常认为世界对我们不公,或他人对我们不好,甚至感到被伤害。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当我们成为能够直立行走的人时,一切就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心性的认识和智慧的提升,是修行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是修炼心灵的契机。心本质上是一种智能,它超越了“你我他”的界限。
这种智能通过我们的认知显现为不同的存在,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心态和认知的过程。在修行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正见能帮助我们超越局限,深入体察内在觉性以及心的本性是空性的,进而超越一切表象,并可不放弃或贬低任何表象,直达圆满智慧。
通过这样的修行和认知,我们逐渐明白:外在的世界和他人的行为并不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根本因素。真正的力量源自于内在的智慧和心性的觉醒。只有智慧和觉醒,让我们能够超越外在的困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内心的力量和稳定。
2、人为什么会信仰鬼神
佛教不提倡信仰神,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陷入对各种神鬼的崇拜,比如今天信狐狸精,明天又信其他神明。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心的作用。小时候,我们听过许多关于狐狸精、狼外婆的故事,这些文化模具早已植入我们的心中。当这些模具形成后,我们的心就会进入故事的情境,与之产生相应的频率变化,进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于是,我们会觉得自己所看到的是真的,坠入迷乱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癔病”。
人为什么会去信仰神鬼?主要因为我们对鬼神的认知,与佛经中提到的六道众生中的地狱道不同。我们所认为的“鬼”,是我们内心无明恐惧的投射。例如,当我们成功完成某件事后,可能缺乏足够的智慧去分析成功的原因,就会创造一个外在的神,认为是神的帮助促成了成功。同样,当我们遇到无法掌控的事情时,感到痛苦和迷茫时,也会创造出鬼来作为替罪羊。
然而,我们想象中的鬼神并不是佛经中描述的六道众生中的鬼,六道中的鬼神是一种生命形态,属于众生的一部分。而我们所创造的鬼神形象,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和精神意识的观念编织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对鬼神的定义各有差异,比如汉族的鬼与壮族的鬼不同,西方的吸血鬼与东方的鬼也大不相同。人们依据内心的恐惧和意识形态,创造出各种鬼的形象。同样,神的形象也因地区、文化、地理条件和生产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无论是否信仰鬼神,都是无明的体现
相信鬼神的存在,其实是一种无明的表现。无论信与不信,本质上都不得解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是否信仰鬼神,都是无明的体现。
佛陀教导我们,世间有无数众生的本质与我们相同,皆具备同样的智能。当这种智能通过不断地感知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质变,使众生可以在六道中自由流转。然而,六道众生却未能觉察到自己的佛性和智慧,因此困于轮回,无法觉醒。他们时而因恐惧而惊慌失措,时而因得意而忘形,深陷于六道轮回的“游戏”中,难以解脱。
每个人本来都是圆满的生命体,佛陀也不例外。然而,当我们进入六道轮回的游戏时,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沉浸其中,把游戏中的角色误认为真实的自己,无法自拨。越是沉浸其中,我们的恐惧和堕落也随之加深。为了应对内心的恐惧,我们可能产生嫉妒心,不择手段,进而加深内心的恐惧与混乱。
这种恐惧与意识形态的扭曲,正是阻碍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根本原因。
4、轮回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轮回
轮回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中的轮回,外界并没有真正存在的轮回。佛教虽然不提倡信仰鬼神,但尊重他人对鬼神的信仰,就像三四岁的小孩会相信童话故事。在信仰鬼神的阶段,人类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阶段,有鬼神的观念来解释无法理解的事物。就像小孩听大灰狼、喜羊羊的故事时,这些故事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理”,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古代,人们常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两千多年前,如果你告诉人们打雷是正电和负电的放电现象,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因此,人们创造了雷公这样的神话人物,用“雷公敲鼓”来解释雷声,这种解释更符合当时的认知习惯,也能让人感到安心。
佛经中有许多关于天王、人王的故事,但它们的核心并非歌颂鬼神,而是指向一个真理:一切众生、所有时空中的存在,都服从于实相真理或智慧,而非依赖外在的鬼神。这些故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佛法的智慧,引导人们超越对鬼神的依赖。
佛经的整体教义强调:一切现象都是智能幻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幻化出来的,它的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这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提醒我们不要把它当成绝对。当我们将意识形态的幻化当作真实,把感官的感知视为真理,就会产生“人我”和“法我”的分别。修行的关键在于树立正见,认识到这些幻化并非最终的真理,只是通往解脱的机会与台阶。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读到这篇文章!试着从以下角度进行反思和练习,观察内心变化:
一、觉察对“看见”的执着
问题:您是否对未曾“看见”的现象感到恐惧或好奇?
练习:
- 回忆一次对“看见”某种现象(如梦境或灵异事件)的执着,思考:“这是否对我的觉醒有实际帮助?”尝试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智慧,而非外在现象。
- 选择一件日常小事(如一朵花或一次交流),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它的本质。
二、“控物”
问题:在面对外界困境时,您能否用智慧掌控局面,而非被情绪牵引?
练习:
- 回忆一次感到失控的经历,思考:“当时我是否冷静运用了智慧?”
- 每日反思:“今天我在哪些情境中掌控了事物?哪些失控?原因是什么?”
三、 “转物”
问题:面对无法改变的外在条件,您能否用智慧转化它们为助力?
练习:
- 回忆一次逆境,问自己:“当时我是否尝试转化这些条件?今天是否可以找到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利用它们?”
- 选择一个当前问题,思考:“它隐藏着哪些成长机会?如何转化为资源?”
四、超越“人我”和“法我”
问题:您是否曾因身份(如父母、儿女、伴侣、同事)或社会期待感到束缚?这些身份是否在某些时刻影响了您的决策或情绪?
练习:
回忆一次受角色影响的经历,问自己:“如果抛开这些外在身份,我会如何回应?”尝试从超越“人我”和“法我”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并观察内在的智慧是否能指引您更自由地应对。
五、内在智慧与真实需求
问题:在做选择时,您是否优先考虑内心需求,而非外界的规则或期待?
练习:
- 回忆一次重要决定,问自己:“这是基于内心需求,还是出于对外界期待的妥协?”
- 重新审视选择,思考:“如果完全遵循内心需求,我会如何选择?我是否有勇气为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负责”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