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二)
生活中,你们所感受到的快乐基本上来源于感官和器官,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器官上的感觉是虚幻的,是有漏的。一旦离开了这些器官,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前的这种感觉是允许存在的,而不是一看到它就说“这是假的”。我们要避免痴迷,不要把它当作真理,也不要让它成为指导你生活的决定因素。
一、“跟着感觉走” 不会让你感到快乐
不要让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主导你的一生。比如有些人每天不吃点儿辣椒就觉得无法进食,这种状态就是物质主义的表现。动物道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只关注吃喝,常处于饥渴状态,而不考虑明天或者未来,它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概念。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要保留一些低级趣味,但修行要优先改变动物的习性。动物只相信生理上的感觉,信任层次低。
你打了狗一顿,过一会儿给它一根骨头,它又摇尾巴了,仿佛忘记了之前被打的事情。它的思维仅仅依赖感觉,因此,“跟着感觉走”是非常有问题的。然而,你们中的许多人喜欢依赖生理感觉。我和一些弟子交流时发现,他们所讲的真理其实是基于动物道德的“真理”。他们认为,跟随感觉可以带来幸福。这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意识形态,根本不会让你感到快乐。
从没见过一个只以食为天、整天游玩、聚会交际的人能够真正承受灾难。他们是脆弱不堪的。当他们“跟着感觉走”的时候,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却在不断变化,而他们依然停留在原地。这种状态使得他们美好刺激的感觉在面对变化时瞬间消失。
二、真正的爱是无我的,不需要感官的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爱,以为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就是爱,但这些感官的感觉只是暂时的,是由心识反应幻化出来的。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在服务生理和感官,满足身体的需求。记住,身体不是你。身体是由你的心识所造的业,是心识与其量积显现为物质的结果,身体只是你的工具,是此生的短暂基础,相当于人类的“入门券”。如果把感官的感觉当作生活的主要目的,就等于迷失并困住了自己。真正的爱是不依赖感官的,是无我的,没有任何因和果的。所以,人们往往因为用感官的感觉去追求无我的爱,结果却导致了离婚与背叛。
诸如“你必须是我的”这种说法,其实违背了佛教中的两个根本戒律:第一,不能认为自己是被创造的,不是被某个神创造的;第二,不能把自己交给世间的某个人、团体或命运,而应该只能交给自己的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特别注意。
三、把感官的感知当真理的人,必定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仅凭感觉,试图永远维持一种状态,把感官上的幸福当成真理的人,必然会生活在恐惧之中。因为感官的快乐无法持久,而执着于它的结果,只会带来痛苦和不安。所以,在生活中,尤其是男女关系,应该以无我真爱的智慧为基础,而不是期望回报。虽然谈恋爱时可以有些回报的期待,但如果你是真心与某人建立亲密关系,就需要敞开心扉,以无我的态度把亲密关系来当做一种修行。
说“我嫁给他是因为他长得帅”或“我娶她是因为她漂亮”,这样的理由无法维系真正的情感;即便你结婚是因为看中对方的人品,如果缺乏无我的心态,关系也难以长久。真正稳固的关系,建立在双方对“无我的本质智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潜力”的理解、信仰和实践之上。
佛法可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甚至能与魔鬼和谐相处。如果没有佛法,只有宗教的概念,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和谐相处。儿女杀父母、父母杀儿女的历史悲剧屡见不鲜,这源于人们不相信每个人的本质是空性。空性是一种智慧,它并不是没有,而是能够含摄一切,因此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们每天要忆念菩提萨埵这种俱生的智慧,提起正念非常重要。
佛法的目的在于破除“常见”,而常见往往会给人带来最大的舒适感。你天天都想看到你的儿子,这只是一个习惯,因为习惯你深爱着他。然而当某一天他突然不在身边时,你会感到恐慌。其实,你是陷入了感官的习惯性感觉之中,90%的人一旦习惯被打破,就会产生恐惧,但大家往往不愿承认这种恐惧是自己的一种反应。
所以,我们的爱往往源于自身的恐惧,而真正的爱无法付出,无法单独给予。爱是一种圆满的无我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与所爱的人在一起才能真正产生爱。两个人都必须具备这样的心态,如果只有一方一味地无我地付出,而对方仍然是以“我”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最终只会导致冲突。
那么,什么是“加持”?加持是一种基于信任和敞开而产生的心灵共振。当你对一位有无我修行的人敞开心扉时,他的觉悟状态会如镜子般映射到你的心中,帮助你触及内在本性,并让你的心随之共振,从而趋近他的境界。这种力量不是外来的恩赐,而是你自身觉悟的自然显现。加持必须建立在虔敬的基础上,虔敬心要求我们放下对世间一切得失的执着,将心安住在本然状态中。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为了让文章中的智慧融入生活,不妨尝试以下几个小练习,开启对行为及情感模式的内在觉察:
1. 分辨想象中的爱情与现实的爱情
问题:您对爱情的期待更多来源于内心的想象,还是基于真实的互动?这些期待是否受到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理想化爱情模式的影响?
练习:列出三项基于真实互动的观察和三项来源于想象的期待。
请反思:当期待落空时,您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提醒自己,真爱建立在对自我和事实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而非执着于理想化的幻想。
2. 亲密关系中的痴迷
问题:在亲密关系中,您是否对以下感官、思想观念或情感模式发生了执着或固化?
a. 外貌、身体接触或亲密行为?
b. 物质条件或生活方式?
c. 对方必须完全属于自己,或扮演某种“保护者”的角色?
d. 对对方思想观念(三观及信仰)、或情感模式(激情、高峰体验)的固化期待?
练习:思考这些感官及意识形态上的痴迷对您的影响,学会接受差异和一切可能性,避免将关系僵化为特定模式或框架,更多关注当下的真实互动。
请反思:这些痴迷是否能够为您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如何为这些固化的观念松绑,建立更加健康、正向的亲密关系?
3. 亲密关系的五个层次
问题:您的亲密关系目前属于以下哪个层次?
a. 感官吸引?
b. 情感依附?
c. 思想交流和共鸣?
d. 共同成长和灵性探索?
e. 超越自我,无条件的爱?
练习:在日常互动中观察关系的层次。
请反思:如何让关系从感官逐步向意识、心灵和无我层次迈进?可以从哪些日常互动中开始突破?
4. 超越恐惧,投入真爱
问题:您是否因害怕受伤、失去而不敢全心投入一段关系?
练习:回忆一次因恐惧而犹豫的经历,问自己:“我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写下恐惧背后的深层原因。
请反思:克服恐惧是解决问题和提升爱的能力的开始,而非对关系的逃避或回避。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