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官与意识的局限
1、感官与动物的区别
如果你的生活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的感受,便难以拥有深刻的生命体验。许多人或许自认为品位不凡,其实不然——我们不过是在伺候感官,这一点与动物并无区别。
而人类相较于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会利用感官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去构建一座精神层面的“高层建筑”。这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却更容易使人陷入蒙蔽之中。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几乎百分之百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感官所搜集的感知构成。
2、感官与大脑的关系
但感官传递的感知未必正确。为什么?因为感官与意识的运作,根源都在于“心”的作用。可我们常常将感官的反馈奉为绝对真理,却未曾察觉,真正在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心。就像我们对“甜”与“苦”的认知:身体需要糖分转化为脂肪以提供能量,所以当吃到含糖的食物时,大脑便会产生“甜”的感觉,进而让我们感到兴奋。
然而,食物本身并不具备“甜”的固有特性,这不过是感官与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脑本身也属于生理层面,它又受谁掌控呢?答案是——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源于长期行为形成的习气,在这种模式中,我们逐渐建构出一个“自我”——它看似有血有肉、,饱含情感,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模型,然而我们却会长久地沉溺于这个“自我”之中,相当于把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当成了真实的“我”,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感官与自我认知的误区
1. 对自我认知的错误构建
你通过感知去辨别冷热、木头等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关于”自我”的认知框架,继而将这种认知固化为一个实体——就像你亲手建造了一座”房子”。虽然你并不是这座房子本身,而你却始终坚信”房子就是我”。这里存在一个根本性谬误:真正的你并不是房子。
因此,即便还清房贷,你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为什么?因为你潜意识清楚,房子只是认知投射的载体,而不是真实的自我。尽管你强迫自己将房子当作自己的一切,但它本质上无法承载你的全部存在价值。你真正应该为之付出一切的,是你的觉悟、觉醒与智慧。
从本质而言,当你的心处于觉醒状态时,其清明具有不可遮蔽性——这种觉知力会持续产生内在的反抗,这正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常错将六根(感官)的感知功能当作客观真实,但感知能力本身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它只是心识运作的工具。
2、感官感知的虚假性
我们以为感知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图像和概念,其实大错特错了——那只是感知能力在制造信息,并将其输送回大脑。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沉迷于这些被输送回的感知,从而不断追求这种感官带来的感受。
因此,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并非真正的幸福,而是感官制造的错觉,疼痛亦是如此。
三、修行的方法和意义
1、从六根入手找心
所以,我们修持的时候,就是要从六根入手去找到心,明白了吗?
眼、耳、鼻、舌、身,然后通过意识找到自己的心——这就是本尊的修持法。
一般的禅修,多从声音和色相入手。基本上,我们最依赖的两个感官是眼睛和耳朵,因此才有 “眼通”“耳通” 的说法。而我们当下的状态,恰恰是 “不通” 的 —— 被牢牢困在感官的束缚之中。
2、超越感官追求真我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过着高品质的生活,但要记住:所谓的高品质生活,不过是你的器官在告诉你 “我很舒服”,并非真正的 “你” 感到舒服。你其实并不需要这种 “舒服”。“舒服” 与 “不舒服”,是感官接收信息后,由第七识依据过往经验分类得出的结果。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 “舒服” 或 “不舒服”。只是在当下的意识里,我们无法觉察到那种超越感官感知的恒常作用。那种没有苦乐、没有疼痛、不存在各种感官差异的存在,姑且可以称之为 “真我”。
但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中,“真我” 这一面几乎总是被忽略、被舍弃的。
3、意识的物质与精神层面
在意识的构成中,除了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
物质是被创造、幻化而成的,自身不具备觉知的能力;
精神层面再往深处剖析,存在一种介于有与无之间的状态 —— 非有非无、似有似无,就如同身处云里雾里一般。这种状态和中国人所推崇的 “精神生活” 十分贴近。所谓的精神生活,是通过对 “有” 和 “无” 的感知,进一步储存这些感知,不断建立相应的程序,最终形成善恶、好坏、道德、宗教等概念,而这一切都是由你自身创造出来的。
于是,你活在一个由这些概念构建的模型世界里。当彼此的模型相同时,就会觉得臭味相投、相见恨晚;若模型不同,就容易产生不满,甚至引发争执。
4、修行的两个方面
因此,修行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从感官进入心,从六根开始切入。一般的打坐方法,也是通过六根来找到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依靠眼睛和耳朵来创造这个模型世界。皮肤虽然也参与感知过程,但大多只是产生 “舒服” 或 “不舒服” 的反应,比如刺痛等。鼻子的作用相对较弱,即便因为疾病失去嗅觉,生活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可要是眼睛或耳朵出现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就会比较大。舌头的作用也有限,对于甜酸苦辣这些味道,我们并不太在意,只要能吃饱就可以了。
最终,这六根的作用都会汇聚到 “意” 上。这里所说的 “意” 并不是意识本身,而是思维、作意的功能 —— 它会进行运作、产生推动,由既有的程序和习气驱动,进而做出善恶等各种判断。
所以,今天让大家回去反省的是:你现在的生活,其实是活在一种由感官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之中,是不是这样?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一、破感官幻觉
问题: 您是否曾把感官愉悦当作人生目标?后来发现什么问题?
练习:
咖啡觉照:喝热饮时专注三步:
→ 感受温度时默念:「触觉是神经信号」
→ 愉悦浮现时觉察:「这是大脑化学反应」
→ 突然自问:「知道这一切的是谁?」
顿悟记录:
写下关键词______(例:感官如VR头盔)
二、声音溯源禅
问题: 您可曾通过声音觉察到「听者」的存在?
练习:
环境观修:选任意场景倾听(厨房/公园/办公室):
→ 步骤1:闭眼识别「最突出的声音」→ 思考:「这是耳膜震动还是心在分别?」
→ 步骤2:待声音消失(如关水龙头/鸟飞离)立刻自问:「听者随声音消失了吗?」
觉性笔记:
声音:______ → 消逝后体验:______
(例:冰箱嗡鸣 → 寂静中觉察更清晰)
三、舒适区真相
问题:您为逃避不适感放弃成长时,是否混淆了「身体舒服」与「内心自由」?
练习:
逆行实验:主动做一件「有益却不适」的事:
→ 选项:冷水澡/早起半小时/戒刷视频1小时
→ 进行时观察:「器官在抗议,觉知在清醒」
对比笔记:
☆ 身体反应:______
☆ 内心状态:______(例:焦虑减少)
四、身份模型爆破
问题: 您最在意的社会角色(如「好父母」「精英」)是否曾带来压力?
练习:
解绑行动:
→ 写下最沉重的身份标签:______
→ 做件「不符合人设」的小事(如:高管穿卡通袜上班)
自由报告:
「抛开______标签时,我感到______」(例:束缚感减轻)
五、六根转道用
问题: 您如何将日常感官体验转化为修行助力?
练习:
视觉禅:看到夕阳时:
→ 第一反应:「真美啊!」
→ 即刻转化:「美是眼球解码的光波→谁在欣赏?」
触觉观:
洗手时专注:「水流过手→冷热感生灭→觉察始终如镜」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