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被自心创造的“ 元宇宙” 所迷惑的?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5年9月4日

我们常被自己的感官和意识欺骗,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忘了本具的圆满佛性。感官像狡猾的骗子,总在误导我们;意识则捏造出“我”和“世界”的假象。恰似愚痴之人,守着佛性黄金,却甘愿在无明中乞讨!

真正的修行不是麻痹感官或强装神圣,而是清醒觉知——善用感官却不沉迷,活用意识而不执着。密法虽能即生成佛,也需先扎稳小乘、大乘的根基。

不要被“跟着感觉走”的世俗观念牵着鼻子,也不要贪图求福报的世俗安稳。如果能看清这场意识的游戏,才能跳出陷阱,回归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顺逆都是养料,心无生死取舍,方得大自在!

一、感官与意识构建的世界

)感官与精神的创作

我们其实都活在精神产品之中,是我们自己创造了世界。所以,我们所处的世界基本上由感官与精神,以及感官所引发并进入的意识形态构成。

在意识形态里,我们进行了两种分类。对于物质的感知,我们最初是通过最基本的感官来判断它是否存在。而上升到精神层面,我们就开始构建诸如漂亮与否,就像选美大会那样;还有像很多战争,其实是思想意识的斗争,为了所谓的 “真理”。这一切从最初感官的感知出发,逐步构建起来,就像是高屋建瓴般,都是我们自己建立的认知体系。

所以说,我们天生就如同“人工智能”,是缔造“元宇宙”的高手,不仅如此,还把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作无比真实的存在。如果有人说当下是幻觉,你嘴上可能同意,内心却丝毫不信。因为我们本具佛性,天生就有圆满的智慧,然而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元宇宙”,甚至把佛性都遮蔽了,让我们迷失其中。

感官与意识的分类及影响

1. 感官方面

感官如同敏感的传感器,它是一种智慧,是连接外界与我们认知的管道。但一定要杜绝放纵感官的感觉。而放纵的前提往往是痴迷于感官,觉得 “感觉真好,跟着感觉走”。但要警惕,这种看似正确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无明,是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旦“跟着感觉走”,就可能会陷入困境。比如第一次感觉很舒服,第二次继续跟着感觉走,可能就会出问题。

紧接着,另一个具有迷惑性的观点出现了 ——“做你自己”,可如果一味地 “做自己”,就会不择手段。因为朋友、环境、人心本就不定,你会害怕自己构建的 “自我模型” 被摧毁。这时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像六“保安”变成六“盗贼”一样,开始谎报军情。当你要维护自我的时候,就是用你想象的感觉塑造了“自我”。你喜欢什么,它就只汇报什么。例如,你喜欢吃火锅,可能一坐下来,鼻子一闻,就知道一公里以外哪里有火锅店。 

每个人在生理上都有独特或共同的嗜好:有人喜欢被人揍,被揍了反而觉得舒服;有人喜欢被人骂;有人喜欢被捏耳朵,一旦养成这些嗜好,就会深陷其中,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同“誓把牢底坐穿” 一样,永远在意识形态的轮回里打转,难以获得解脱。

2. 意识方面

我们基于感官建立的意识形态,却如同精神错乱般,构建出“三十三天”“神鬼六道”等复杂的观念,这些都包含在意识之中,其实是一种由我们自身智能产生的、给自己创造出来的迷宫,我们在这个迷宫里不断轮回。

当我们用想象的感觉塑造自我时,就偏离了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提不起正见和正念,是因为忘记了初心,不得始终,所以一直在自己的 “智慧陷阱” 里迷失。

这里所说的“无明”,主要指的是感官带来的两种错误认知:一是人我,即以身体为 “我”;二是法我,即以自己意识形态的运行规则建立的模型为 “我”。如果我们能从这种 “贫困” 的无明中觉醒,就会发现自己本具的 “家财万贯”,也就是真正的智慧。

二、修行的关键与误区

破除迷惑获得智慧

感官的感知要有,受到刺激时要有反应,但绝不能执着于感官给我们带来的幻觉,比如“甜呀,苦啊”,还有“苦才是人生” 这类看似有道理实则迷惑人的观点。

佛法最殊胜的地方,就在于能够破除这两个迷惑,一旦破除,我们就能把对感官和意识形态的认知转化为真正的智慧。否则,我们就会像守着黄金却去要饭的人,困在无明之中。

正见与修行观念

1. 正见

佛教的第一个正见是“人人具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我们的本质——无生无死,无眼耳鼻舌身意等。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佛教徒。

2. 修行误区

① 人天乘与初级信仰

有些人信奉的是一种人天乘的修行方式,通过给佛像烧香,期望得到庇佑,这种方式有一定道理,但次第较低,就像是幼儿园阶段的修行方法。

佛法分为两部分,其中人天乘是为了引导刚开始接触佛法的人慢慢成长,满足他们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比如你想要糖,就给你糖;你喜欢听鬼故事,就给你讲鬼故事。

我们其实生活在文化和大众共同经验创造出来的成见里,不断加固自我认知。比如因为《西游记》的影响,很多国人对佛教形成了固有的成见,觉得如来佛就像个黑老大,玉皇大帝搞不定的事就请他来。我们完全活在成见里,而这些成见又深深加固了你塑造出的虚假”自我“。

生活中流行的 “跟着感觉走” “要成为你自己”,这其实是世间邪教最容易俘虏人心的手段。比如有些人,口红一擦,脸一化妆,就开心得要命,每天去美容院,在别人面前比美,这就是颠倒梦想。每个人都在颠倒梦想,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用感官生理上的感知和意识形态这两种因素创造了一个所谓的 “我们的世界”。

② 对修行的错误理解

我们忘了自己其实是在 “玩宇宙”,在这个宇宙世界里,保持清醒地玩和糊里糊涂地玩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拿一个杯子,糊里糊涂拿起来,这只是被困于日常行为中;而清清楚楚地拿起来再放下去,这才叫修行。如果什么都不知道,被别人摆布,基本上就失去了自主修行的能力。

我们要有正常、敏锐的感觉,但又不能执着于某一种感觉,不能在感官给我们汇报一条信息后,就痴迷其中。一定要注意六根的感觉,但不能放纵感官上的生活。

在社会上,尤其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一谈恋爱就容易被感官的感觉迷惑。他们喜欢刺激,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性指引,就会迷失在感官之中,这样的生命层次就不是很高。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人过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形象,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像神仙,温柔、聪明、洁白无瑕,这也不行。

意识和感官,这两者都是我们的工具,就像两员大将,我们要善加运用,不能偏废。不能说我不能有感官的感觉,比如别人打你一耳光,你说 “我不疼”,这就不正常了,疼还是会疼,但不能让这个疼的感觉变成心理阴影。一旦执着于此,可能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耳光,这就是人的执着导致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阴影会让人上瘾。比如有些人喜欢说童年阴影,总是反复提及小时候受到的委屈,这其实是在不断加深这种负面感受。

三、密乘与佛法的整体认知

密乘的特点与地位

密乘并不采用人天乘那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讲究 “一剑封喉”,直接切入核心。因为如果一直停留在人天乘的修行方式上,历经三个阿僧祇劫也难以成佛。

密乘主张当下成佛。需要注意的是,密乘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宗教或宗派,它必须要经过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学习,最后才进入密乘阶段。

藏传佛教不能简单等同于密宗,它注重完整的见、修、行。前面小乘佛教的基础,到了见和修的阶段属于大乘佛教,最后的行则体现在密乘之中。密乘的修行方式是在完成基本功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色去实践,不对外公开,各自走自己的修行之路,就如同物质丰富后,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样。

对佛法的整体认

1.  佛法三乘:圆融与进阶

真正的佛法,必须要具足三乘,也就是三乘正法的内容都要学习。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有老师将其浓缩讲解,第一次讲解如何修行,第二次、第三次分别讲解不同阶段的修行方法。当三乘正法浓缩到“行”的阶段,就是密乘。

显宗说修行要历经三个阿僧祇劫,而密乘则主张当下成佛,但密乘是在具备前面小乘、大乘基础上的进一步修行。我们要正确理解佛法的各个部分,避免陷入片面的认知和修行误区,通过正确认知感官和意识,破除迷惑,运用正见和正确的修行方法,实现从虚幻的自我和世界中解脱,回归到佛性的本质。

2、 接纳与转化负面经历

对于一些我们认为负面的东西,要少想少说,把它当作正常的经历就好。谁能保证一生下来就一帆风顺呢?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过程,就是要经历正面和负面的事情,负面经历能让我们觉悟得更快更高。

如果懂得修行,有 “心无生死,我能觉悟” 的想法,那么经历的逆境越多,对我们反而越有帮助。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时候是在挫折与困境中得到推动的。

3.  警惕顺境中的修行缺失

如果一直一帆风顺,比如一些生活富庶的人,虽然随喜他们前世修行的功德,但从修行的角度看,他们的生活缺乏追求,每天重复着吃好、喝好、玩好这些基本的生存行为,没有充分发挥人类更高的精神追求,有负于两条腿走路的 “高级生命” 的身份。

、出离心与生命形态的超越

人一定要生起出离心,不能太满足于当下的生命形态。不管你住的是八百平米的大房子,还是只有一平米的小空间;不管你每天吃的是鲍鱼海参,还是青菜豆腐,当下的生命形态只是暂时的依托,并非最终的归宿。大家在饮食、居住上或许有差异,但作为高级动物的生命形态,本质是一样的,而我们要做的,是突破这种形态的局限。 

真正有觉悟、有慧根的人,看到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蜕变,就会当下醒悟:原来生命还能升华为更高层次的存在形式。当这一念生起,人就会努力修行,不再急于追逐眼前那些虚幻的东西。要是只执着于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永远都得不到自在;只有察觉到自己本就拥有圆满的佛性,知道自己完全可以觉醒并具备完美的智慧,才能跳出局限。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一、破意识迷宫

问题:是否曾被 “我必须怎样” 的念头困住?这些念头如何像 “迷宫” 让你循环纠结? 

练习: 念头拆解

当固执念头出现时,做三步观察:

→ 默念:「这个想法是哪来的?」 

→ 追问:「如果没有这个想法,我还是我吗?」 

→ 记录:「执着这个念头时,身体有何紧绷感?」 

顿悟记录:写下关键词______

(例:念头如游戏脚本)

二、破“自我元宇宙”

问题: 可曾意识到自己活在上师所说 “自创的元宇宙” 中?如何察觉的?

练习:模型爆破行动

→ 写一个最执着的自我标签:______(如“完美主义者”)

→ 立刻做件颠覆标签的事(例:故意发条错字朋友圈)

自由报告:“当______模型破裂,我发现______”

(例:别人根本没在意我的“失误”)

三、六根保安变

问题: 当维护“自我形象”时,是否体验过上师所说 “六根如保安变贼” 的欺骗?

练习:识破六根谎报

→ 遇不喜欢的人时:

✦ 记录第一反应:“TA真______”(如“虚伪”)

✦ 追问:“这是眼耳判断?还是我在维护自我模型?”

正见转化:“放下模型后,TA可能是______”

(例: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四、清醒修行入门

问题: 试过上师所说 “清醒拿杯子” 的修行吗?与机械动作有何不同?

练习:日常觉知训练

→ 选机械行为(如开门):

✦ 步骤1:麻木完成 → 记录感受______(如“毫无印象”)

✦ 步骤2:重新做 → 专注:“手触门把时的冷热感·肌肉收缩·心念动向”

觉醒对比:“清醒行动时,世界______了”

(例:细节突然鲜活)

五、苦乐养料转化

问题: 逆境中能否实践上师 “顺逆都是养料” 的智慧?如何做到?

练习:困境正念转化

→ 遇挫时(如被批评):

✦ 第一步:承认情绪“我此刻感到______”

✦ 第二步:默诵:“此境是养料,助我看破______幻觉”(填:自我完美/控制欲)

成长笔记:“这次______,教会我______”

(例:项目失败 · 执着的计划本是牢笼)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酒店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琳、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敖凌宇、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