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正的修行是随喜而不是自责
弟子:我昨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听他们讲各自的修行经历。他们有的每天坚持诵经,有的不断持咒。我听了之后,觉得特别自卑。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好好修行。
曲尼江楚仁波切:自卑,其实是嫉妒的妈妈。自卑的人,一定会生出嫉妒。佛陀最核心的教法就是:众生平等,人人具足佛性。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隐形的李嘉诚。你或许现在看起来没有功德、没有财富、没有修行,但你的佛性从未减少过。所以你一定要记住——这才是真正的世俗谛上的“自信心”。真正的信心,不是来自比较,而是来自对你本性——平等性的认知。
弟子:那我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点虔敬心,也要做一些修行的事?
曲尼江楚仁波切:当然是。你们现在正需要这样的修行,因为你们只有这点时间和福报了。你们可以持咒,这是你们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修行方式。你们不可能像我一样,我们是“专业”的。第一,我们靠这个吃饭;第二,我们几世以来都是为了“解脱”而来的,而你们现在还不行。用你们的话说,你们还在“还债”——有的还是“高利贷”,所以你们要好好地把这些债还完,好好修心正行。
你们要记住,大家都有修行的因缘。如果你看到别人吃什么、穿什么、念什么,你也跟着学,什么都学别人,那是最恶毒的加持,是“模仿的毒”,是迷失自我。所以,不要自卑!你看到别人修行得好、做得好,你要随喜功德。随喜,不是嫉妒;随喜,也不是自卑。真正的修行,是随喜,而不是自责与恨他。
二、虔敬是最大的修行
在还债的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礼拜。所有的持咒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虔敬。虔敬,就是最大的修行。你要知道,虔敬的对象,真正来说,就是你自己的本心智慧。
智慧,不会跟你争钱,也不会跟你争任何东西。你可以相信这个杯子是杯子,但信仰必须是无处不在、又没有主客观定义的。它不会抢你男朋友,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堕落而离开你,也不会因为你的美丽而死死抱住你。它一直都与你同在。
你必须去信仰那个虚无缥缈的存在。一旦你执着于某种“实有”的存在,它的无常性最终会摧毁你。就像你相信这个杯子能带来好运,有一天猫把你的杯子打碎了,你就会抓狂。你需要的是一个无须支撑却能支撑你的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你们信的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说:“我不信虚的,我就信实实在在的。”——那和炒股票有什么区别?今天涨你就高兴,明天跌你就完蛋。
信仰,是个技巧。要信得住,又不能执着;要有力量,又不依附形式。
三、祈祷和赞美,是最好的心理疗愈之药
弟子:那我应该做哪些具体的修行呢?
曲尼江楚仁波切:你要学会赞美,真心地赞美、礼赞。就像你赞美自己的母亲,就像你礼赞一位救世主一样,把一切智慧、荣耀、恩德都归功于它。然后,你要与它相应,它和你是不二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赞美,是一种极大的修行。
有一些民族从来不懂得赞美,也不会祈祷,这是最大的亏损。所有的安眠药,其实都是“祈祷”的替代品。如果你懂得祈祷,当你唱起那首祈祷的歌,你就不需要安眠药了。如果你学会赞美,你的生活就会处处是花园,处处是光明。
你要学会祈祷和赞美,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随时都可以进行,不需要任何特定条件。祈祷和赞美,是最好的心理疗愈之药。
1. 祈祷和赞美的对象
你要对着你所供奉的佛像祈祷、皈依,祈愿消除自己的无明,消除众生的无明,让我们都能从痛苦与无明中得到真正的解脱。你要学会这样祈祷——发自内心地向智慧之源倾诉,而不是只是形式化的诵词。
而且你要记住:佛像象征的是智慧,它从来不会误解你,也永远不会出卖你。你可以把你所有的痛苦和快乐告诉它。不要去告诉你最亲近的人,因为他们往往无法理解你。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对你有误会。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会误会你是仙人,是英雄,是救世主,是他们投射出来的“爱人”。他们的期待越深,误会也就越深。
所以,真正值得你倾诉的,不是那些最亲近却可能误解你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回应你、不会评判你、不会出卖你、象征智慧的存在。向它倾诉,才是真正的祈祷。
你要对自己供奉的本尊、佛像供养祈祷,把你的痛苦告诉它。这样,你的心理就开始被疗愈了,而且它不收费,一尊如法的佛像如果是一万元,可以用一辈子,人总吝啬于正道而废于邪行。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修一个本尊,白度母就是这样的本尊——她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本心智慧,是你内在的如来本性。因此,你要把一切荣耀、功德都归于她,真心地去礼赞她,然后向她祈祷,把你最阴暗的、也最快乐的感受都倾诉出来,让心真正“看见”它们。
2. 祈祷和赞美的三个阶段
倾诉之后,你要让她的形象,如光、如电、如露,和自己合而为一,毫无分别。在那里安住、放松。慢慢地,你要开始留意自己的觉性——心的本来状态,不用特意去找它,但要保持一种觉察之力。这样做的过程中,你内在那些负面、矛盾、纠缠的部分就会慢慢松动、转化。
这个过程最初会出现两种“相”:
a. 暖相:身体会感到温暖柔软。但在“暖相”之前,可能会先经历一段悲伤。你要学会哭,让自己哭,放松地哭。不要压抑,不要怀疑,哭出来就好。哭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累世的业力正在消融。因为业只存在于你的心识里,外部并不存在。所以,在这个阶段你一定要放松。如果情绪来了,不要压抑、不要制止,也不要故意渲染它,就让它自然流动。哭、流泪、感到委屈都没关系,你的身体正在柔软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化过程。
b. 光明相:接下来是第二个阶段,心中开始出现光明。这时候不要执着于那个光明,要继续修持、继续祈祷,多练习几次,光明会逐渐稳定、扩展。
c. 无分别光明相:第三个阶段,光明会慢慢融化,不再有“有没有光明”的分别。此时,内心会像是自然发亮一样,万物都显得鲜活而明亮。那个光明不会继续呈现表象,但真正的“鲜活的光明”会自然流动,这才是真正的觉醒之相。这个阶段,不需要刻意去维持,但要保持觉性。这样持续下去,直到临终时,这种觉性自然会显现、引导你走向光明。
所以说,祈祷和赞美,其实就是禅修。你们有些人普遍缺乏这一点,全世界都在祈祷和赞美,唯独你们爱批判、爱抱怨。人要学会自我解救,不能一边受苦一边还把自己往泥潭里推。什么是“觉悟”?觉悟就是你有能力从困境中解救自己。它不是一种“道理”——记住,道理是无法真正成就你的。
所以,白度母是最殊胜的本尊,几乎人人都喜欢。她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的形象,白色象征着最初的、最原始的智慧本性,无有生死。
3. 真正的恭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信心
刚才有人说她经常不在家,担心本尊会“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本尊是智慧的象征,它无生无灭,不会有情绪反应,所以不会“生气”。你供奉它,是因为你有恭敬心,而不是因为它像一只小狗,需要你天天喂它。
真正的恭敬,在于形式,更在于信心。你要确信它的存在。一般人需要恭敬,是因为内心没有真正的信仰。但如果你的恭敬足够,你即使赤身裸体,或穿着整齐站在它前面,内心也无挂碍——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你要确信它: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罪业深重,它都与你同在。你要这样去认识它。如果你认为,自己成功时它就很好,不成功时它就不理你,那就不是本尊,那是你自己投射出来的情绪形象。
弟子:我在家里供菩萨的时候,每次供的时候都看到菩萨在笑。
曲尼江楚仁波切:这个是出问题了。第一,你不能刻意赋予它这些“表情”。你可以赋予它意义,可以对它祈祷,但不能“设计”它对你笑不笑。一旦你执着于“它对我笑”,你内在的“我执”就会隐形增长。
前天我遇到一个邻居,他说自己走到哪儿,上师都对他特别好。他说的意思就是——“我很了不起”。他还讲他去香港参加宗萨仁波切的课程,说仁波切在灯光下,很有意义地“看了他一眼”,表达了“特别的对视”。但那种灯光下其实谁都看不清,看谁都像,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我不好意思点破。
这就好像昨天我提到一名弟子的时候,大家觉得她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觉得她“好公正”,其实是因为她近视,她根本就没看清谁是谁。比如我透过一面玻璃,看不见对面的人,但对方以为我在看他——就是这种错觉。
有一群人坐在那里看着我。其中有一个人,一直以为我在看他,其实我根本没看他,我什么都没看到。我只是面对那个方向罢了。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近视的弟子,因为她近视,所以她看谁都一样,什么都看不清——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她对谁都一样好”。其实不是她平等,而是她根本看不清谁是谁。这个反而更好,更接近“无众生相”的状态。
你如果想着“我要表现得好一点给他看”,那就已经开始执着了。
四、本尊无动,心才能真正安定
佛像是智慧的象征,是普世的,是周遍无处不在的。你对它的认知不能变成“它笑了”“它拥抱我了”这种具体化的想象——这些是不可以的。佛像不能像希腊雕塑那样,做得肌肉隆起、英俊伟岸——那就变成人形崇拜了。
佛像虽然有“人形”,但那是象征,有特定的“密意”。比如白度母,她象征的是“完全觉悟的骄傲性”——一种从觉悟中生起的坚定自信,非常有力量的那种自信。所以你不能把佛像想象成一个人,他对你说:“你来了,好久不见”——那就把佛法拉入轮回了,那就不净了。
佛法是要把你从那个“沟”里拉出来的,不是让你往下掉的。所以我们才说:“死是本尊,活是本尊,站着是本尊,趴着是本尊,笑是本尊。”这就是“处处皆本尊”,本尊无动,你的心才能真正安定。
智慧,是没有“道理”的。它不是逻辑推理出来的,它是你本来就有的。你得从这些具体的执着里退出来,才能与那种无碍的智慧相应。
五、佛像是为了唤起我们的心性,需要精美一些
我们这个教派,寂静相以白度母为主,是公开修持的;而愤怒相则是普巴金刚。所以,你们还是要在家中供奉一幅白度母的唐卡,而且要大一点的。佛像也好,唐卡也好,我们都希望它高大一些、鲜艳一些,不要太小。你们修持所依的佛像不要选那种袖珍型的。
以后如果你功夫到家了,就不需要外在的佛像了,因为你可以自己观想,进入所谓“多维成像”的状态。那是内在投影的能力,但你现在功夫不到家,那还早得很。观想是瑜伽的力量,真正成就之后,是可以创造一个世界、毁灭一个世界的。这种境界需要花几年去练止观,是生死之法,不是儿戏。
所以在你没有成就之前,还是要有所依。大多数人常常不懂“像”的意义,总有人讲“不要执着佛像”,说“佛像没有用”,其实不是佛像没用,是你对“像”有误会。佛像是工具,是为了调伏我们内在的执着和短见。
很多人买一个名牌包可以花几十万,但买一个佛像几千块却心疼。这就像当兵的上战场拿把木头枪,说“不要执着武器”,那是找死。这是生死的战场,不是讨论哲学的地方。
佛像,是为了唤起我们的心性、引发我们的赞美与敬仰。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佛像当然用得精致一点、好一点。不是佛菩萨需要,而是你需要。你要用你最执着的东西,去调伏你的心理。所以钱就是最好的工具之一。我们贪财嘛,谁不贪钱?钱是个好东西,对谁都不会拒绝,连贪官都喜欢天天数钱。所以,供养时用钱,也是调伏自己执着的一个“方便法”,以执着破执着。
经常会碰到有人说:“哎呀,不要执着这些外相,重要的是懂道理。”——其实他只是想贪便宜而已。你要明白,道理是指月的手指,不能当成月亮。修行不是讲理,修行是超越一切道理的存在,见到相的功德空相。
你解释的“理”,只是你能理解的知识,是你现有经验的范围,不是佛法的实相。比如“苹果”这个字,是我们人类定的,是一个通用暗号。但“苹果”它本身,并不叫“苹果”。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给它贴了个标签,然后相信那就是它的本质。
我碰到很多学了几十年禅宗的某些人,张口闭口就是“不要执着”,其实他连“执着”是什么都没看清楚。说到底,他只是想少花点力气,多得点便宜罢了。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深入观察和修正内心:
一、虔敬与随喜
问题:您是否曾因与他人比较修行成果而感到自卑或嫉妒?后来是如何转化的?
练习(随喜训练):
今日发现他人一项善行(如坚持诵经/帮助他人),默念3遍:“随喜您的功德,愿此善行增长众生福慧。”记录心中浮现的感受。
二、祈祷的疗愈力量
问题:在祈祷或赞美时,您是否经历过情绪释放(如流泪)或内心光明的体验?
练习(倾诉疗愈):
1. 对佛像/本尊倾诉一件近期困扰,用口语化表达(如:“我最近感到______”)。
2. 倾诉后静坐2分钟,观察身体变化(如:胸口放松/手心发热),记录关键词。
三、佛像与内在觉性
问题:您是否曾因过度关注佛像形式(如大小/材质)而忽略内心的虔敬?
练习(简供修持):
1. 用一杯清水或一朵野花供养佛像,专注默念:“此供非为相,唯敬自性光。”
2. 结束后自问:“我的恭敬心是否超越了外在形式?”
四、破除修行的执着
问题:您是否曾在修行中因执着“结果”(如追求感应/境界)而陷入焦虑?
练习(觉知执着):
1. 今日观察一次因“必须做好”而产生的紧绷感(如打坐时长/持咒次数)。
2. 暂停该行为,深呼吸3次后自问:“若放下标准,我的心会如何?”
五、赞美的光明转化
问题:您是否习惯用批判代替赞美?
能否回忆一次真诚赞美带来的积极影响?
练习(日常礼赞):
1. 选择一人/一物(如家人/阳光),大声或默念3句赞美(如:“感恩您______”)。
2. 观察对方反应或自身情绪变化,用符号记录:⚡(能量提升)/🌼(心境开阔)。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