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见障和习气障,真正的修行从这里开始!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5年3月21日

今生的修行,一定要针对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你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见解;二是那些反复出现、最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负面情绪。一旦能降伏这两者,自然便能获得解脱。

反之,如果不加以修正,而是固守自己的嗜好与性格,只会让它们越来越根深蒂固,最终无法解脱。

一般人修行时总喜欢把自己说的话当作金科玉律,执着于自身的认知,而未曾顺应佛法的普世共性——空性。佛法最普世的真理,就是一切皆为空性,无一例外。若只追求个体的差异性,而忽略这一共性,最终只会陷入以“有相”为实的轮回,流离失所。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十一)

一、提起正念,降伏情绪与知见的束缚

如果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能提起正念,你就能脱颖而出。未来,情绪和知见都无法困住你。在死亡中阴来临时,一个念头就能解脱。

在刚死后的中阴阶段,身体和意识被困于尸体物质之中,所见的世界颠倒不正,容易产生恐惧,并被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左右。因此,今生的修行,一定要针对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你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见解;二是那些反复出现、最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负面情绪。一旦能降伏这两者,自然便能获得解脱。

反之,如果不加以修正,而是固守自己的嗜好与性格,只会让它们越来越根深蒂固,最终无法解脱,尤其是那些死守所谓“知识是天下第一真理”的人。但一般人修行时,往往会将自己所说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忽略了佛法的普世共性——空性。佛法最普世的道理是:一切皆为空性,无一例外。如果一味追求差异性,而不确认并顺应这一共性,终究只会陷入以“有相”为实的轮回,流离失所。

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复思考这些内容。单靠听讲其实没用,就像往石头上泼水一样,太阳一出来,水就干了。大家都读过书,知道“温故而知新”,不要指望听一次就能明白。我四十多岁了,从小生长在佛教家庭里,从小就听这些教诲,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我基本上是一天到晚忙于修行:早上起来修布施波罗蜜,中午见人,晚上又继续生圆次第修行几个小时,可我仍然差得远。

你们修行的时间比我少,所以你们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提起正念,因为你们不必依靠这种修行来维持生活。我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修行?因为我要确保传授给你们的内容不会出偏差。你们没有这种责任,所以先把自己修好。一定要牢牢记住,修行不是敲锣打鼓、轰轰烈烈的,不是像玩游戏一样欺骗自己。修行必须落到实处,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首先,从提起正念开始,然后要明白:你一辈子都迷失在感官刺激中,在对所谓真理、对错以及意识的迷乱中反复沉溺。这两者就是所谓的知见障习气障,你必须认真分析并彻底了解清楚。

二、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解脱之路

其实,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多是为生理和心理服务,真正为自己觉醒和超越服务的却很少。所以,我们要追求的幸福和爱,必须超越自私之爱,超越得失,超越男女之相。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爱,成为幸福,而不再依赖于他人给予。这些观念,向世俗的人讲述,他们未必能听得进去,但你们已有一定的修行经验,也经历过许多,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拥有幸福,必须先超越自我;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体会并拥有美满的爱情,必须先超越对爱情的执着。这就好比吃饭一样简单:如果饭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吃起来就会不方便。站在二元对立之上,站在爱恨之上,站在生死之上,你自然会解脱。

因此,你要时时提起正念——这比打坐、上课,参加各种学佛小组和学习一大堆佛教知识都更为重要,因为正念是经过浓缩的宝贵经验。修行必须注重内在精髓,你一定要去实践。你可能会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我慢慢来。”这种态度是不可能成佛的。一个人若不下决心改变,就无法真正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前世做了很多坏事,但当下若能醒悟,他自然会转向善行;过去所做的坏事反而会推动他去补救,从而引导他走上成佛之路。

所以,佛教的因果论与印度教的因果论是不同的。上辈子当官,这辈子不一定还能当官。因为前一世当官,这一世可能由于喝酒、贪污而沦为阶下囚。

在佛教中,因果论是一个“X+Y=Z”的函数关系,是不定数,具有多变的取值范围。需要你用智慧去理解和定义,并通过行动去超越因果的束缚。

三、认清实相,才能真正转心入法

今天,当你们认真写下我布置的任务后,会发现生活无非是由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想象所构成的“元宇宙”,它根本对你自身的存在漠不关心。此时,你们应该把心转向修行,真正地关心自己。否则,虽然人人都认为自己很关心自己,但实际上你只是活在一个幻象里。看清楚实相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思维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所以,今天你们要仔细反思,看看是否确实如此,然后才会真正转心入法。

1、坚守初心——心无生死

既然大家已经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就不要再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而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学会服从普遍的真理。这个真理并不是为某个民族或性别而设,这正是佛法的伟大之处。佛法教你信仰的,不是神,不是男人或女人,而是引导你找到那个最根本的点。因为有了这个“无为”的根本点,才能衍生出男女、高低、贵贱等相对概念。一旦找到这个根本点,你就不会被这些相对的事物所困扰。

你必须在修行的第一天就树立起正确的见地,而不是说“我慢慢修”这种空洞的话。真正的修行,从第一天起就要坚定、明确自己的初心,把理念树立起来。如果理念没有树立起来,哪怕天天磕头、讲佛法,也如同拥有一堆水泥和石头却从不建造房子一样——你又不是做建材生意的,对吧?

所以,首先要树立正见,正见要坚定,不能被思维左右。“啪”——“心没有生死”,就这么简单。你必须坚决服从、坚决相信:除心以外没有佛;心外无法;心没有生死。

2、意识是影子,不要执着它为真实

先从“心没有生死”开始,然后你就会体会到“心外无法”,进而认识到,这个心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可以随意创造出“元宇宙”的东西。你所爱、恨、波动、我执的心,那叫“意识心”,有时甚至不被称为“心”,而被称为“烦恼心”——它是“究竟心”幻化出来的。佛教的“心”不仅仅是指意识心和烦恼心。究竟心是指本质,佛教取名为“心”,是心髓的意思,就像骨髓的“髓”一样。就像太阳和光的关系,我们的意识只是太阳发出的光;而心,真正的本质,则是太阳本身。我们把光当作太阳,这是一种方便的方法,但这并非究竟。太阳本身并非光,它只是一个存在,却能发出光;它的本体不是光,但会发出光来。光只是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把“意识”这道影子当成了真实,结果却找不到本质的原点——心。意识一旦认知出本性则叫智慧,智慧一旦迷失于光影则叫意识。遮住太阳的不是你的小巴掌,而是它的俱生光明。

3、认清自我,才能走向真正的自在

爱因斯坦曾说,未来必定会有一种宗教与科学并存,并且能辅助科学不走歪路,而这种宗教必定是佛法。这是因为科学和真正的佛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以追求本质为信仰。因此,禅宗也常说“见本来面目”。我们修行的目标不是信仰释迦牟尼,也不是信仰如神一般的佛,而是信仰“见信与觉悟”。

那么,如何觉悟呢?我们需要见到实相,自然就会觉悟。所以,追随实相、奉行实相,才是我们真正的信仰。我们不相信上帝,也不信玉皇大帝,更不相信天上会无缘无故掉面包。面包若掉下来,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有人从天上扔下来,要么是为了砸死你,要么是为了让你吃掉它。不会凭空掉下面包,这就是佛陀的思想。

请仔细观察自己生活中的行为,有多少是为了生理需求和感官体验?又有多少是为了精神上的想象和价值观?但真正的自我到底是谁?你是否曾真正关心过自己?现在开始,关心自己。天下所有事情皆由人心所造,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觉知自身的存在。

(全文完)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 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深入观察和修正内心:

一、觉察知见障,突破固有认知

问题: 你是否常常固守自己的见解,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练习:

  1. 回顾对话——思考过去一周的对话,有没有哪一次你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愿听取他人意见?
  2. 换位思考——回忆一次你与人争论的经历,尝试从对方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他的观点是否也有合理性?
  3. 记录反思——记录这些觉察,看看自己是否愿意放下执着,打开新的认知空间。

二、观察情绪,练习正念应对

问题: 你是否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在愤怒、焦虑、嫉妒等情绪出现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练习:

  1. 觉察情绪触发点——当负面情绪升起时,先不急于反应,而是静观情绪的来源,看看是哪些事情触发了你。
  2. 深呼吸与观察——每当情绪升起,试着做三次深呼吸,在呼吸之间,让自己暂停几秒钟,观察情绪的变化。
  3. 用正念回应——问自己:“这股情绪真的代表我吗?如果我不抓住它,它是否会自然消退?”

三、练习不被感官所奴役

问题: 你是否经常沉溺于感官享受,如美食、影音、社交网络等,而忽略了内在的觉知?

练习:

  1. 设定“感官断舍离日”——选择一天减少不必要的感官刺激,如不刷社交媒体、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听过度嘈杂的音乐,观察内心的变化。
  2. 专注当下体验——吃饭时,不看手机、不看视频,细细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质感,练习觉知饮食。
  3. 减少依赖感——如果发现自己对某种感官刺激有依赖,比如每天必须听音乐才能入睡,可以尝试几天不依赖这种习惯,看看是否能以更自在的方式入眠。

四、反思你的幸福观

问题: 你的幸福是否依赖于外在条件,比如物质、他人认可、特定的情境?如果这些消失,你的幸福是否仍然稳固?

练习:

  1. 列出你的“幸福源”——写下你认为自己幸福的主要来源,比如家庭、事业、感情、金钱等。
  2. 思考它们的无常性——如果某一样突然失去,你的幸福感会如何变化?
  3. 寻找内在的幸福感——每天花五分钟安静坐下,体会内在的宁静,并问自己:“如果外在的一切变化了,我是否还能找到幸福?”

五、重新定义“关心自己”

问题: 你是否认为“对自己好”就是纵容自己的欲望?你是否真正关心自己的心灵成长?

练习:

  1. 觉察你的“关心”方式——你平时“关心自己”更多体现在物质享受(吃好、玩好)还是内在提升(学习、静心、觉察)?
  2. 调整关心的重点——尝试将“对自己好”从感官满足转向培养内在力量,比如练习专注、阅读智慧经典、打坐觉察等。
  3. 每日反思——每天睡前问自己:“今天,我有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

修行从心开始,觉察从当下开始。愿您在实践中找到更清明的智慧!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