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思维——超越“交换与回报”的对称性思维陷井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5年2月26日

当你频繁使用‘我’这个概念时,就已经陷入了对称性思维非黑即白的陷阱,困在了交换与回报的模式里。从因到果,你的思维是直线的,像火车一样快速,但却被轨道束缚,一旦偏离,就会‘车毁人亡’。这就是凡夫的状态。

五角星思维能帮助你打破这一局限。它不是简单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而是通过‘我’到‘他’,再到‘你’的多角度转换,形成新的认知。这种思维既包含对称的部分,又超越了对称,打开更广阔的视角。

今天,我将告诉你们,如何用五角星思维突破对称性思维的陷井,如何不被贪嗔痴所困,从而真正走向自由。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九)

一、觉察交换与回报的陷井,建立五角星思维

我们平常的对称性思维是最具毒害性的。比如,我对你好,你一定要回报我;我给你一块钱,你就要记住,前次我请你吃饭了,下次你得请我吃饭。这种想法是如此实用且实惠。

佛教中使用的五角星与我们国家国旗的五角星图案相同,但其背后的思维却大不相同。许多古老的民族都以五角星代表一个圆。假如我扮演一个角色,他扮演另一个角色,而接着又变成第三种角色,那么五个身份就会连续不断地转换。这样,你就能看到整体了;而我们通常只有一个身份,总是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我,我”。所以,说话时要警觉,少用“我”字,多说“我们”。

当你频繁使用“我”这个概念时,就已经陷入了对称思维模式,困在了一个对象上。你会觉得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回应。从因到果,你的思维是直线的,像火车一样快速,但却困在轨道上,偏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这就是凡夫的状态。

如果你能够拥有五角星思维模式——即从“我”到“他”,再从“他”到“你”,最后“你”和“他”如何互动,并在关键时刻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可以避免对称性的局限。它既包含对称的部分,也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不对称,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通常会期望付出就能得到回报,但也要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付出不求回报,从而产生众多可能。这两种思维模式应该并行,并且从不对称的思维中觉醒。当我们总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时,其实我们已经陷入了对称思维。在修行中,我们必须驾驭对称和不对称这两种思维方式,否则就会掉入迷信和鬼神意识形态之中,无法得到解脱。

二、超越意识形态与家庭局限,回归初心

意识形态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但只有超越了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把意识形态搞得井井有条。你对一个家的管理也是如此,只有真正超越这个家,才能管理好这个家。假如你在家中,每天轮流听从不同人的意见:今天听妈妈的,明天听爸爸的,后天听哥哥的,那么你就会成为家庭中的不稳定因素。

你需要超越家庭局限,看清你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以爱的名义,在合理合法地扮演各自角色并进行斗争。而家庭的范围本就狭小,就像在铁笼中进行单挑一样,因此如果没有信仰或不懂得修行的要点,家庭生活便会充满痛苦。

家里的人天生就全心全意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仅仅只扮演自己的角色,反而会使家人的距离既近又远。若没有正见——心中不存生死、得失之念——你就会陷入这种局限。你应当按下分别心,先体会到心无生死,进而达到无得失、无男女、无来去之境。这个口诀需要时时牢记。不必刻意去想上师,因为忆念上师、忆念本尊,本质上都是在提正念。但最重要的是:心中不应执有生死、男女之分,也不应执有爱恨。

你们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被爱与恨、对与错所左右,只是它们的创造者,否则日后这种念头就难以提起,最终会忘却初心。而这初心,并非指最初的念头,而是要找回那本来、原始的如空般的基点。若找不到那个原始的基点,问题便无从解决——这也是世俗方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追溯到根源的原因。但究竟的正见,正是那无偏差的究竟见地,并非仅仅符合你的要求。

所以,我想跟你们说,“你想说的不一定是真理”,而是道理。记住,我们讲的真理是没有偏差的——只有最究竟的见地才是真理,而不是仅仅适合某个人的真理。因而,世俗的真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只有空性才是唯一普世的真理。上帝也不是,有真假的主更不是。    

三、放下我执,树立正见

心没有生死,心的本质是空性。因为空性无法用有和没有、对和错去定义,它没有“一”,也没有“二”,但却能够创造“一”和“二”,所以它是原点,是基点。我们必须对这一基点和原点确信无疑。生命中必须时常提正念,这是一切修行中最基础的,而这种修行又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在获得正见之后,就要开始修习打坐,也就是修止。过去我曾以为你们修行了十多年,学会了种种法门,接受过很多上师的灌顶,我原以为你们都已经很明白了。一定要记住,一切法皆为佛法,乃是你成功之后所达到的境界。如果你已经很会挣钱,那么无论看什么,都只看到金钱,一切都混同在一起。

因此,大家必须承认自己现实中内心和自身都有缺点,必须克服傲慢之心,务必引起注意。所谓傲慢之心,并非单纯指某种骄傲,而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

贪是什么?就是你把自己的感官体验当作真理,从而放纵欲望。比如说性关系、吸毒、按摩,或是其它感官刺激。你喜欢这种刺激,这正是我们文明的第一个起源;第二个起源是通过感官体验之后,你便幻化出一整套程序与观念、形式。

这两点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它们本身只是功能,但切勿将它们传递的信息和当时的感觉视为绝对真实且孤立于世。

因此,我们的正见必须从这里找到本源性的基点。没有这个基点,就没有佛法的后续发展,佛法便沦为每天只是在供奉一些佛像,连佛像也并不代表佛的真意,它不过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

你需要方向,所以先给你一个方向。其实,比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力,一旦具备了能力,无论面对什么,都不会被方向所困。反之,能力不够,就无法突破局限解决问题。能力是什么?智慧指的就是这种能力。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 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深入观察和修正内心:

一、觉察“对称性思维”的陷井

问题: 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交换与回报”的思维模式?是否曾在无意识中期待别人回报你的好意?

练习:

  1. 日常觉察:观察自己是否有“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的念头。
  2. 记录反应:当这种想法出现时,写下情境,并思考:“如果不带期待,我是否更轻松?”
  3. 尝试不求回报的付出:选一天,刻意行善,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完全不期待回报,并观察自己的内心变化。

二、建立五角星思维

问题: 你遇到问题或冲突时,是否总站在单一立场思考?你是否尝试过从多个角度理解?

练习:

  1. 转换角度:选一个困扰你的问题,尝试从五个角度思考:
    • a.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你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能帮助你理解他人的感受与动机。
    • b. 旁观者视角:从局外人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何影响你与他人?这能帮助你避免过于情绪化的反应。
    • c. 因果角度: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它会如何影响你现在或未来的生活?
    • d. 放下对错:不陷入对错的争辩,只看问题的因果变化,会得出什么结论?
    • e.以慈悲与智慧来看:在自利利他的前提下,如何做出最合适的反应?
  2. 对比思考结果:写下不同角度的看法,与最初的理解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所变化。

三、减少“我执”,增强“我们”意识

问题: 在日常对话或思维中,你是否习惯以“我”为出发点?你愿意尝试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练习:

  1. 减少“我”字练习:一天内刻意减少“我”字的使用,多用“我们”,并观察表达是否有所不同。
  2. 语言重构:将你今天想到的“我”字句,转换成“我们”或更广阔的表达方式。
  3. 观察内心变化:减少“我”的使用后,是否感到思维更开阔?人际关系是否更加融洽?

四、超越家庭局限,回归初心

问题: 你是否曾被家庭角色束缚,难以超越?你是否能不带角色标签,纯粹地观察自己?

练习:

  1. 身份觉察:在家庭互动时,观察自己是否因“我是某某的家人”而产生束缚。
  2. 超越角色练习:试着不以身份定义自己,而是单纯地体验当下的人际互动,观察感受是否不同。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