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提起正念,定力自然产生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5年2月13日

在信仰修行中,吃饭、走路、打瞌睡或忘乎所以时,都要时刻提起正念,提醒自己——心无生死、无男女、无爱恨。心的本质超越这些分别,真正的你就是心。

当你这样定义自己的时候,恐惧会自然减少。定力无需刻意打坐培养,警觉也无需时刻高度紧张维持,它们会从正念中自然生起。‘警觉而不紧张,自然而不散乱’,这是从树立正见到提起正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状态。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八)

一、皈依佛是为了最终能超越生死

佛不是神,皈依佛也不是皈依一个神,更不是皈依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我们的导师,他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成就的有情众生。他以人的身份,通过自身的修行成就了佛果,而不是作为神祇存在。如果他是神,那么他与我们就截然不同,他不会有进食、休息等生理需求,也不需要承受经济压力、健康问题等生活中的挑战。就更无法成为我们这些有烦恼的众生可信赖的榜样与导师!因为我们需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1、皈依佛是向释迦牟尼学习

我们不是跟神学习,而是向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曾经是人类的导师学习。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考验,我们见证了一些人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赚得丰厚的财富。我们可以向这些富有智慧的人学习,但不能跟那些从未经历过困境的人学习,因为他们的经验无法应对当下的现实挑战。

皈依佛的见地在于认识到每个人都能觉醒,因为人的本质——心,超越了男女、生死、爱恨。《心经》中提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表明,我们的修行旨在超越感官的束缚和精神的局限,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无色声香味触法,再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然后达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最终解脱老死。这种解脱超越了生死,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潜能。

2、对死亡的深层恐惧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最深的恐惧是死亡。虽然许多人声称自己不怕死,但这实际上只是自我欺骗,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且真实存在的。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恐惧驱使我们不断追求财富和努力学习,试图用外在的成就来掩盖内心的焦虑。我们错误地认为,财富和成功能让我们更有力量面对死亡,但实际上这只是对死亡本质的一种掩饰。

我们所有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源自对死亡的恐惧。虽然我们口头上说“不怕死”,但内心深处却急切地追求更多、更快、更好,害怕自己落后。我们担心跟不上节奏会导致失败,甚至面临贫困和孤独,最终陷入困境。

我们被教导要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取得成就,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确保一个“更好的死亡”,比如通过财富来解决医疗问题。因此,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和思考,都应该回归到《心经》的教导:“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死亡只是意识的投射,而我们的本质——意识,是超越生死的。

3、相信来世,珍惜此生

要坚定相信来世的存在,不必去纠结它是否真实,只需坚信它的存在。这样,你这一生的恐惧自然会减少,心情变得平静,智慧也会随之显现。你将更清楚地知道,什么该舍弃,什么该坚持。

你之所以急于抓紧时间,本质是害怕死亡。比如送孩子上学怕迟到,表面是怕迟到,深层恐惧是时间不够。相信来世能减轻焦虑,其目的不是让来世更好,而是让此生更具智慧。相信来世,你就能放下执念,不会因为今生的失败过度焦虑,因为知道下一世仍然有机会。

相信来世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你过好这一生,所以要树立正见。在生活中相信来世,做事会更冷静从容、效率更高。遇到问题应顺其自然,像水流遇缝隙顺势而入一样,这就是随缘。随缘并非随便,而是高效聪明的做事方式,成功率高。

记住,随缘是智慧的选择。相信来世的同时要珍惜此生,避免陷入负面情绪和极端困境,找到生活的平衡。相信来世是佛教徒的特征,能让人平和高效地行动,不会因为一个苹果没熟就放弃整棵树的苹果。相信来世不意味着放弃此生,反而能让人珍惜当下,避免不良情绪和行为。

二、修行的基础决定修行的高度

我们通过相信来世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这种信念使我们能够超越眼前的困境,树立起正见。在此基础上,修行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培养正念。正念的修持能够帮助我们稳定内心,减少恐惧,提升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1、时刻提起正念,自然生起定力和警觉

在信仰修行中,吃饭、走路、打瞌睡或忘乎所以时,都要时刻提起正念,提醒自己——心无生死、无男女、无爱恨。心的本质超越这些分别,真正的你就是心。

当你这样定义自己的时候,定力之慧就会产生,恐惧会自然减少。定力无需刻意打坐培养,警觉也无需时刻高度紧张维持,它们会从正念中自然生起。“警觉而不紧张,自然而不散乱”,这是从树立正见到提起正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状态。

2、修行基础决定高度

以前我以为大家都已经学过这些内容,讲的都是更深入的部分,但后来发现,很多人对三皈依和佛教的基本教义并不清楚。所以从今年开始,我每天都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你们要记住,基础决定高度,决定一切。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建起更高的建筑。

今年我给进行三年三个月闭关的喇嘛讲的都是基础教义。这可能有些让人觉得好笑,因为大家习惯性地认为修行能快速带来财富,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财富源于通过修行提升智慧。人的一生应该致力于开发自己,而不是单纯开发外界。保护地球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并不会因人类而停止运转,我们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提升自己。

3、通过戒定慧提升智慧

智慧的提升来源于戒定慧。

“戒”要戒除两件事:一是不要放纵感官享受,比如贪图美食、纵情饮酒、放任睡眠,生理需求应适度,走中道;二是不要轻易动情绪,避免爱恨情绪的漩涡。情绪激动不仅伤身体,还会刺激物质分泌,产生短暂 “爽” 感,让人依赖情绪波动,形成惯性并上瘾,难以自控。比如有些人习惯天天哭或天天生气,不这样反而不舒服。在寺庙里,更需要保持心情平和,真正的修行是警觉而不紧张,自然而不散乱,堂堂正正、明明了了,大悲无泪才是最真实的悲悯。

生活中的习气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意识到并去发掘这些习惯中的问题。

今天有两个任务:一是用五到十分钟思考并默念 “心无生死” 四个字,念完放下,看多久能再次想起,通常很多人要几个小时后才会想起;二是回顾一下,我们这一生中所有的努力,究竟有多少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些生理感官的需求?

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努力都在为生理器官服务,如购物、洗澡、找伴侣、结婚等,大多是为了让身体舒适、生活方便,很少是为了心灵追求。我们常为身体而活,就像吕洞宾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却被批评为 “守尸鬼”,因为他只关注肉体延续。买车、买房子,追求所谓的 “好生活”,其实是在照顾终将变为尸体的身体——最终身体会成尸体,财产会变遗产。请记住 “以无所得故”,早认识实相,生活将更充实自在。

4、佛法信仰的是实相

人生的实相就是这样——生老病死,这是第一个实相。然而,这还不是究竟的实相,终极的实相是“空性相”。所以,要记住,“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置之死地而后生”。刚才我们提到,来到这里听过我讲经的人,应该能够觉悟,但不要抱有希望。真正的觉悟源于依法奉行,而不是寻求外界的依赖。

不要迷信算命、风水、看见“鬼魂”等等无根据又极具鼓惑性的事物,避免陷入精神错乱的迷信中。比如在给某些地方的人讲解时,我呕心沥血地劝导他们不要迷信这些,然而,一旦他们听不懂就会立刻转向谈论“磁场”等内容,好像自己是雷达兵似的,充满了虚幻的自以为科学的臆象。

佛法不提倡信仰神,但提倡尊重神。因为人在不同的觉悟层次会依赖不同方式寻求帮助。如果有人信仰神,应该尊重他的信仰,因为他只能依靠神获得安慰和指引,就像小孩子需要通过童话故事来吸收知识一样,你不能直接否定那些童话故事,否则会摧毁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但我们自己不能信仰这些童话故事。

5、佛法强调内在智慧

佛法强调的是内在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心的本质,能爱能恨,能生能死,这种“能”才是真正的自我,它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智能,既不是父母赋予的,也不是从外界贷款来的。禅宗的经典问题“生我之前我是谁?”就体现了这种智慧的本质。

整个宇宙也是如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地球、月亮,乃至所有地水火风的集合与分散,都是因缘聚合而成,都是缘起而性空的。它们没有一个主宰者,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在我们认为的偶然与必然的种种条件作用下产生、发展、分散、消亡,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独立存在,只是极其细微而不可名状的组合和分散。

万物的本质是微尘,通过互相作用,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展现出木头、石头乃至宇宙万物。这种能量的聚合和分散,正是空性的体现。而人类的本质也是这种“能”,它在客观和主观之间不断折射,形成了意识。从意识世界回到究竟的“能”的层面,是没有情感的。它虽然能表现出情感,但本身并不具备情感。就像你可以做馒头,但你不是馒头。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馒头,那就麻烦了。

明白这个道理了吗?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 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应用于生活,以下练习将帮助您提升觉察力,减少焦虑,并以更稳定的心态面对生死、无常与日常挑战。

一、温和觉察死亡的观念

问题:你如何看待“死亡”?它是否曾引发你的焦虑、不安甚至恐惧?

练习:

  1. 温和思考: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放松身心。不带情绪地思考:“如果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是否能更平静地接受它?”
  2. 记录感受:写下你对死亡的看法——是恐惧、迷茫,还是坦然接受?深入探究这些情绪的来源。
  3. 换个角度:尝试从“来世”的角度思考:“如果我坚信生命延续,死亡是否会变得不那么令人恐惧?”

温馨提示:如果练习过程中感到不适,可以暂停,或改为从“无常”的角度思考生死,而非直接冥想死亡。

二、觉察日常行为背后的焦虑

问题:你的哪些行为可能是受“失去”或“不确定性”的驱使?

练习:

  1. 回顾行为:观察自己是否有反复查看消息、过度规划、购物囤积等行为。
  2. 探究动机:思考这些行为是否源自对时间流逝、衰老、死亡的潜在恐惧?
  3. 调整心态:分辨哪些事情需要当下行动,哪些需要长期规划,不因不确定性而焦虑。

三、培养随缘心态,减少焦虑

问题:当计划被打乱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练习:

  1. 觉察情绪:当计划变更(如航班延误、聚会取消等)时,观察自己是否立刻产生焦虑或不满。
  2. 练习转换:偿试告诉自己——“事情已发生,我只需解决问题。”寻找新的可能性,而不是沉浸于焦虑。
  3. 记录体验:回顾这些变化对你的影响,是否让你更能适应生活的不确定性?

四、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正念

问题:您是否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提起正念?它带来了什么影响? 

练习:

  1. 挑选日常活动,如吃饭、走路、洗漱,进行时提醒自己“心无生死、无男女、无爱恨”。
  2. 洞察变化:注意内心是否更平静,焦虑或恐惧是否有所减少。
  3. 总结体验:记录练习后的体会,思考正念对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践行“戒定慧”

问题:“戒定慧”中,哪一项对你来说最具挑战性?

练习:

  1. 选择挑战点:回顾“戒定慧”的核心概念,选出你最难坚持的一点:
    • “戒”: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摄入,例如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
    • “定”:每天打坐 5-10 分钟,专注呼吸。
    • “慧”:每天学习一段佛法开示,或反思自己的知见与习气是否固化、停留于舒适区,并结合生活调整,给认知和习气松绑。
  2. 制定计划:设定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如“本周每天减少 10 分钟手机使用时间”或“每天打坐 5 分钟”。
  3. 记录反馈:坚持一周后,回顾你的进展,看看是否感受到更清晰的思维、更稳定的情绪?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