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六)
禅修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坐在那里,感觉轻松愉悦,真正的禅修,首先要从思维和意识上“松绑”。我们需要让思维不再被固有的观念和偏见所束缚,认识到所有的感知和思维都只是幻化的现象,才能开始真正的修行。
佛法的所有教义,无论是空性见、阿赖耶识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松绑”。这些概念,都是我们通过思维和意识形态构建出来的“假我”,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回归到本自具足的智慧和觉性。
一、客观审视,才能超越自我局限
从今天开始,你们的任务就是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解,而是要真正实践。不要以为自己听懂了就算懂了,听懂并不等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在行动中体现的。所以,今天的目标是,你们要有方法,开始深刻地反观自己的生活。
第一个步骤是,拿起一支笔,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生活中有多少行为完全是为了迎合生理感官,完全以感官为主导;然后,认真观察自己在意识形态中对于“人”的好坏、对错、道德等的迷乱认知。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些无谓的判断和疲于奔命的行为中迷失,觉得这些事情很重要,其实它们都是幻化的。
你们需要静下心来,保持客观的视角,不要陷入情绪化的反应中。不要对自己产生抱怨,不要问“为什么我会这样”,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要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待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超越自己的局限,才能真正掌握自己。这样逐步反思,才能看到更清晰的真相。
二、分辨感官与现实的差异
我的一个弟子曾说:“我现在不是‘我’本身,是我的法身在看着‘我’这个化身,就像看一个可爱的孩子。” 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经历,比如和伴侣一起吃巧克力时,巧克力的味道不对,生气后导致分手。他意识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把感官的感觉当作了真实,从而引发了意识的反应,最终导致他的“法我”用意识去攻击,甚至结束了这段关系。
感官是我们最直接的接触方式,我们都是从感官的感觉开始进入意识的,所以我们都会先相信感觉,而不是相信更为理性的客观的视角。比如口腹之欲,我们会觉得“哇,这真好吃”,但这种感官上的满足感只是暂时的,它并不能代表事物的真实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地分辨感官的感受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感官的感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只有树立正见,通过深入的觉察,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感官体验,避免被它们所迷惑,真正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当感官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内心的矛盾便开始产生,进而带来痛苦。
三、痛苦源于自困于矛盾中
通过感官的感知,我们常常产生种种妄想,认为某个人是好人或坏人,这种判断本身就是错的。人是时好时坏的,相对变化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自己,始终保持“好”的状态,那他已经超越了轮回,达到了觉悟的境界。记住,我们都曾经历过许多,见识过很多,才有了“变好”的意识,但过去的我们常常是时好时坏。其实,说某人是好人,反而是对他最大的侮辱。真正觉悟的人,是无所谓好坏的表相,而是借此修心。
我们现在的“时好时坏”正是轮回的显现。要真正超越这种好坏的判断,首先必须学会看清自己,并超越内心的矛盾。面对问题时,要从矛盾中抽身出来。痛苦往往源自于我们将自己困在矛盾中,认为无法脱身。比如,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如果你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就能更好地处理。世间没有人能完全符合你的道德观或审美观,所以你需要从矛盾中抽离,客观看待,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四、增息怀诛:解决问题之道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舍弃、拿起、保持、扩大等。佛法中,我们会用“慈悲四业”——即“增、息、怀、诛”四种方法来应对问题和挑战。这四种方法的运用必须在利己利他的前提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1、增:扩大事态
“增”是指扩大事态,比如通过增加投入或扩大影响力来解决问题。它可以借助舆论和公众的力量,让事情变得众所周知,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2、息:压制事态
“息”是指压制事态,息事宁人,不让问题扩散。处理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细节都需要公开,甚至没有义务向所有人披露真相。你也没有必要知道一切,因为某些秘密是为了达成真正的利己利他和解脱所必须保守的。
保守秘密并不意味着缺乏坦诚,而是出于共同利益的考量。这种压制和隐秘本身就是一种慈悲的体现。如果所有秘密都被揭露,可能会导致许多人受害,而真正受益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最终无人受益。因此,保守秘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
当别人将秘密托付于你时,第一要心怀感激,感谢对方的信任;第二要明白,对方信赖你不会到处宣扬,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如果你把这些秘密泄露出去,可能会让局面变得混乱无序,天天要解释和澄清各种事情。
所以,“息”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品格的修行——学会压制事态、息事宁人。
3、怀:保持现状
“怀”是怀抱的怀,意为保持现状,给予保护,权力开许等。这个方法强调不增加投入,也不减少投入,而是维持现状,让事情在原有基础上自然发展。
例如,一个项目或公司处于低谷期,暂时没有增长的条件。这时保持现状,可以等待市场变化或机遇来临,再做下一步决策。这种方法适合那些暂时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机。
4、诛:远离或舍弃
“诛”的字面意思听起来有些严厉,实际上这里的“诛”并非指“诛杀”,而是远离或舍弃。
远离并不等于放弃,而是暂时搁置。比如,你在城市工作,却有一栋远在深山的房子,你无法每天来回。所谓远离是指你可以暂时不理会它,但它依然属于你;而舍弃则意味着完全放下,比如你将这栋房子捐给村庄作为公共场所。
远离和舍弃的核心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不执着于事物的得失。
“增、息、怀、诛”这四种方法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一种修心的过程。定心是一生的修行,要以正见为基础,不被感官和意识迷惑,才能真正掌控局面,解决问题,实现利己利他的目标。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能有缘读到这篇文章!为了更好地将文章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尝试以下练习,帮助您深入观察和修正内心:
一、看清内心的执着
问题:您是否曾因固守某种身份、立场或情感,引发了强烈的内心冲突?
练习:
- 回忆一次您因执着而感到困扰的经历,例如对某段关系、物品或身份的执念。
- 问自己:“这种执着是否满足了我内在的真实需求,还是源于习惯或恐惧?”
- 将执着的感受写下来,观察它是带来内心的平和,还是更多的矛盾和痛苦。
二、超越内心的矛盾
问题:当内心产生矛盾时,您是否试图通过反思或修行找到平衡,而不是陷于冲突中?
练习:
- 选择一个让您感到困扰的矛盾,例如对某事的爱与恐惧,将两种感受分别写下来。
- 从旁观者的视角分析矛盾的两面,问自己:“这两者是否可以共存?如何找到更大的平衡点?”
- 提醒自己,矛盾是觉醒的契机,而非阻碍,尝试将其转化为内心成长的动力。
三、觉察意识形态中的迷乱
问题:您是否曾因对道德、对错或价值观的固有认知,对某人或某事产生偏见?
练习:
- 回忆最近一次因道德判断而生气或感到不安的经历;
- 请自问:“这个判断到底源于内心的惯性还是外在的影响?如果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会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 在类似情境中,尝试暂停反应,觉察自己的内心反应,避免被固有认知限制。
四、观察思维的局限
问题:您的某些习惯性思维是否限制了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练习:
- 选择一个让您困惑的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暂时搁置,从对方或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
- 问自己:“是否遗漏了其他可能性?如果放下已有的想法,会看到什么?”
- 记录下新视角带来的变化,观察它是否打开了新的理解和解决途径。
(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