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中的错误认知是深重痛苦的根源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4年12月23日

无论某个特定的角色或形象是否重要,我们总是试图紧紧抓住它,这就是在构建‘法我’,即我们内心设想并希望展示给他人的自我形象。这种‘法我’与‘人我’交织,导致我们的人生不断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循环往复。

在意识的世界里,一个不正确的见地,可能会令你‘生不如死’,这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力量,在物质世界中,搬起一百斤的物体需要相当的力气;而在意识世界里,一个微小的触发,却可能激起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正因如此,意识中的错误认知会成为深重痛苦的根源。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四)

一、感官上的自我——人我

人们常说,若想获得幸福和长寿,首先必须具备“无我”的心态。通常,我们通过感官上的“我”来定义自己,在佛法中,这被称为“以身体为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这种“以身体为我”的状态,这是因为我们的业力所致,难以避免。

1、身体是心识的工具

我们刚从动物道中提升,仍带着一些遗留的动物习性,因此,我们不得不满足一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如吃饭、排泄、清洁和交配。这种需求使我们被归类为“高等动物”,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人类就像穿衣服的猴子,虽然觉醒程度较高,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处于人道之中,既可上升,也可能下堕。

然而,在人道中,如果我们仍以身体和生理为“我”,就会陷入动物性,下一世很可能堕入动物道,或继续在人世间以动物的形式存在。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和培养信仰,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如果缺少信仰和教育的提升,人类本质上仍然是动物。

很多人仍然困于这种状态——将感官体验视为真实,将身体视为自我。其实,身体是心识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不难观察到,身体实际上是听从心的支配的。或者说得更高科技一点,唯物主义是听从大脑的。那么,大脑又由谁控制?如果将身体比作一辆车,这辆车的运行是由电脑控制的,那么控制“电脑”的就是心识。身体就如一辆好车,所以,人身难得。

2、身体并非真正的自我

我们不应忽视身体,但也不应对它过分执着。身体是我们进入人类社会、接触佛法的媒介,让我们有机会看清宇宙的真相。因此,要善待身体,但也要避免因为小病小痛就惊慌失措,频繁求医。毕竟,死亡是迟早的事,“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应该调整心态,认识到身体有时只是在维持自然的平衡状态,并非所有疾病都能被医生治愈。

疾病是死亡的预兆,随着“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逐渐显现,死亡终将到来。我们会像换车一样更换身体,就像生活中更换伴侣或离婚一样,都是自然的轮回过程。关键在于,心识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因此,一定要记住,身体只是暂时的工具,并非真正的自我。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警觉,善待身体,同时时刻提醒自己:心的本质无男女相、寿者相。

《金刚经》中的教义我们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背诵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正念、无有偏差的心智,时时处于语言文字的功德中。“心无男女相”虽然只是语言表达,但你天天忆念它,就会生活在功德之中。语言被称为“文字般若”,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和知识,它背后还蕴含着一股力量,使我们不会永远被烦恼所困,也不会被快乐所俘虏。这就是波罗蜜多,即超越烦恼和快乐的俱生境界。

因此,没有人会永远处于痛苦之中。我们要有这样的见地。虽然我们的情感会波动,甚至因所见而流泪,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感情,而是感情已经转变为一种清晰的觉知,由觉知成熟到圆满的觉性。一个人看到可怜的事物就哭泣,是迷乱的表现;而真正的修行者,即使面对悲伤,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并能找到适当积极的方法予以帮助或解脱。

因此,感官并非罪魁祸首,而是我们内心对感官的无明执着导致了痛苦的循环。

二、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法我

法我,也就是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概念。当我们将意识中的自我视为真正的自我时,很容易迷失在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虽然意识层面不受身体的直接控制,但它必须依赖身体才能存在。

当意识依赖身体时,往往会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幻想自己是一位公主。许多人对前世感到好奇,女性常希望前世是公主,而男性则希望前世是伟大的修行者,但事实上,前世的身份有无数可能性,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一条小哈巴狗。重要的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放下屠刀,一念之间就立地成佛,获得人身。因此,人们向我求证他们前世的身份时,往往都想拥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前世,比如“师父,我是不是前世就跟着你修行?” 但其实这些只是大家擅自编织的贡高我慢的幻想罢了。

人们往往被自己意识形态编织的网给困住。最初,这个“网”是以生理感官为基础,继而发展为精神上的编造,逐渐形成意识中的自我和精神上的自我。随后,我们开始定义自己:我很了不起,我非同凡响,我必须成功,我必须富有,我好温柔,我好智慧。定性是有必要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在人世间找到自我定位的方法和手段,但执着于这些由意识形态构建的形象,不仅束缚我们的心灵,还让我们与真正的自我渐行渐远。

三、自我认知的误区——陷入“法我”和“人我”的颠倒

在意识形态中,我们创造的自我形象常常让我们误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但实际上,这些形象是由心识所创造的。我们的社会身份,比如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而赋予自己的标签。

我们可能会执着于某些身份带来的期望,比如认为丈夫必须顶天立地,这种执着往往会导致问题,尤其是当伴侣在某方面比我们更优秀时,我们可能会因此感到不安,甚至试图打压对方,以维护自己所创造的形象。这就是“法我”的问题所在——在意识形态中我们对自我进行了定性,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某种样子,并因此展开一系列行为,为了维护这个形象,我们甚至可能会不择手段。

维护自己创造的形象的基础是什么?其实就是感官所提供的感觉。我们首先会相信感官所感知的是真实的,接着这些感觉在意识中累积,形成了关于自己的形象和定义,比如“我很漂亮”。因此,一些自认为漂亮的女孩子可能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因为她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官,照镜子时看到的只有自己认为的美丽。然而,狗可能不会觉得她美,螃蟹甚至可能觉得她丑。我们通过感官上的感知,在意识形态中积累出关于自己的种种认知,最终形成 “法我”。

这个概念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认为的形象,比如“我是如此美丽”。这就如同佛教故事中,孔雀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后,不仅会和影子打架,甚至跳入水中。孔雀自认最美,但当看到“另一只”漂亮的孔雀后,就开始与自己的影子打架。同样,我们也常常与自己塑造的“影子”争斗,以为自己拥有圆满的佛性,但折射出的形象却可能是一个美女或一个成功人士。这种自我认同与实际自我之间的冲突,就是我们说的“法我”。

在“法我”中,我们往往常常把那个影子当成了真正的自我,而真正的自我却不断与这个影子斗争,这样的你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潜意识中的恐惧在作崇。因此,在“法我”中要特别小心,不能把自我定义视为永恒不变的,它只是暂时的。关于“我是谁”的定义,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唯有空性、无我的“我”才是真正的永恒之我。

这个“我”能够感知、能够创造,但它的形象是多变的——在儿子面前是母亲,在丈夫前面是妻子。这两个角色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呈现,缘起而又性空。

四、自我认知的提升——真正的自我是空性无我的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共生依存的,矛盾只是基于个人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主观判断,因此,存在的本质实际上超越了矛盾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作敌人,从而在心中产生远近亲疏的隔阂。然而,本质上,我们是空性的,自性中并没有固定的自我。

然而,意识形态却总是试图去构建唯一的自我,这是矛盾的。事实上,所谓的“唯一的自我”并不存在。我们有时会装模作样,有时夸夸其谈,有时表现得自私,有时又显得大方。我们的表现千变万化,而本质上却是空性——不生不灭。然而,无论某个特定的角色或形象是否重要,我们总是试图紧紧抓住它,这就是在构建‘法我’,即我们内心设想并希望展示给他人的自我形象。这种‘法我’与‘人我’交织,导致我们的人生不断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循环往复。

这种颠倒和流转,正是由“法我”与“人我”的意识形态所引起的,表现为——把身体误认为自我,把精神意识误认为自我。我们所认知的物质世界,实际上是通过身体去感知的,而身体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对物质的认知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如果脱离身体,就无法感知物质世界。所有这些感知,实际上都是经验在意识中的投射与轮回。

因此,在意识的世界中,我们需要认清“精神上的我”和“生理上物质的我”,这两者都是意识的折射。而意识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机械化地反映着外在事物,但它的内在空性却是永恒的,能够觉知外在与自我,并幻化出种种体验。因此,我们并未真正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而是活在意识的世界里。

当人死亡后,意识本应自然地离开肉体,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意识难以迅速脱离肉体,因为长久以来习惯了将自我投射到肉体上。于是,意识被困在肉体的框架内,而肉体本身其实也是“色不异空”,也就是说,物质的本质也是空性。

由于无法认清空性,意识在死亡时又折射出一个二维世界,令人恐惧不已、措手不及。

生前所累积的紧张情绪此时被激发,一旦遇到不可预测的情况,意识就会陷入紧张,而这种紧张进一步引发出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随之生出攻击性和破坏性。在这种状态下,意识被困在肉体内,导致意识和肉体难以分离,这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往往需要依靠有修行的上师或特定的引导来进行“迁识”。

在这种状态下,生前的贪嗔痴慢疑会被无限放大,因为意识被牢牢困在狭隘的自我认知中,就像在智能手机上点开一个应用,瞬间便可能引发惊涛骇浪一般的反应,使情绪波澜起伏。在意识的世界里,一个不正确的见地,可能令你“生不如死”。这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力量,在物质世界中,搬起一百斤的物体需要相当的力气;而在意识世界里,一个微小的触发,却可能激起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正因如此,意识中的错误认知会成为深重痛苦的根源。

(未完待续)


互动问题:修行小练习

随喜您读到这篇文章!试着从以下角度进行反思和练习,观察内心变化:

1. 观察“人我”

问题:您是否因身体不适或外界评价而感到焦虑?
练习
● 识别外部压力与内在声音:列举三个人生选择,思考哪些是内心需求,哪些是迎合他人期望?
● 放下“人我”束缚:提醒自己“身体是工具,心是主人”,练习从外界评价中解脱,不再受限于“必须满足外界期待”的焦虑。

2. 觉察“法我”

问题:是否因维护自我塑造的形象而感到压力,甚至掩盖真实感受?
练习
● 自欺:当否认真实感受时,接纳这些情感。
● 回避:正视不安和痛苦,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 防御:观察是否在辩解或责怪他人,问自己:“我害怕面对什么?”
● 自我揭示:学会接纳被忽视的感受和弱点,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3. 认识角色的空性

问题1:是否对某个角色(如父母、伴侣)有固定期待,从而感到压力?
练习:与特定角色互动时,提醒自己“角色是暂时显现,并非绝对存在”。

问题2:是否过于固守角色,如“好父母”或“好儿女”?
练习:观察自己是否忽视了作为“个体”的需求,找到不同角色之间的平衡。

问题3:是否感到角色固定,导致关系僵化或矛盾?
练习:提醒自己角色只是因缘显现,不是固定的自我,减少内心执着。

4. 超越矛盾

问题:是否倾向于将冲突看作不可调和的对立?

练习1:在冲突时,问自己:“我的立场与对方有何共同点?”

练习2: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理解问题。

练习3:暂停几秒,观察情绪反应,问自己:“这情绪是否暂时?”

练习4:回顾冲突,问自己:“观点只是主观显现,并非绝对实相。”观察不执着于对错时是否能更轻松沟通。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