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感觉是心幻化出来的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4年11月16日

请深入反省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一直沉溺于感官带来的痛苦与快乐。例如,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按摩等感观体验是正常的。但如果你对这些感官体验过于执着,就无法获得解脱。要真正获得幸福和健康,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意识形态,因为人活在意识形态之中。

看清事实的关键在于要控制对感官体验的执迷。感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必须通过理解和实验去超越它。你们必须明白,感官体验并不是真实的,其本质是心在起作用,感官的感觉是心幻化出来的。它类似一种高科技,但并不代表事实的全部。

如何走出感官痴迷,获得真正的解脱?(一)

请深入反省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自己一直沉溺于感官带来的痛苦与快乐。例如,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按摩等感官体验是正常的,但如果对这些体验过于执着,就无法获得解脱。如果只是希望住得更好、睡得更舒适,只要不过分追求、不把它们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些愿望是正常的。

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目标,你会发现实际上是在追求感官的满足,而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追求。感官就像家里的保安,完全按照保安的意见处理家庭事务是错误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六个门”或“六个贼”,它们各有其特定功能。你们需要明白,心是一种智能,感官也有智能,但它属于低级智能。尽管感官具备一定的智能,但并不是高层次的智能。

一、多数人误以为感官的感觉是真实的

当你无法稳住自己的心时,就会追求感官的刺激,逐渐放松警惕,沉溺其中。这也是为何在一些宗教盛行的地方,饮食文化并不发达,而在缺乏宗教的地方,饮食文化却非常丰富。因为没有其他精神出口,人们不得不依赖感官来麻醉自己,而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民以食为天”有一定道理,但不应把美食视为生活的中心。食物固然重要,但生活不能仅仅围绕美食打转。有时,这可能让你们觉得不快,因为你们总是忙于给我准备食物。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吃饭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式,就像为汽车加油,只要确保食物没有毒就可以了。同时,还需要科学饮食,确保足够的蛋白质摄入。

然而,作为农业民族,往往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吃素就等于健康。追求“清爽”的饮食其实只是对感官的执着,这并不是解脱的途径,是不是?

清爽只是一种感官体验,心并不依赖清爽或不清爽,心已经超越了对温度的感知,这种见地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心应时刻保持正念。大约90%的人误认为感官的感知是真实的,认为眼见为实。昨天我问喇嘛,“阿布上来了没有?”他们回答说:“阿布今天没有来。” 但实际上,阿布来了,只是他们没注意到。因此,我们常常完全依赖感官,这是我们固有的习惯。

所以,今天在场的每一个人要特别注意:想要获得幸福和健康,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因为人活在意识形态之中。

二、感官的感觉是心幻化出来的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两种概念:精神和物质。这两者都是意识世界的认知分类,物质和精神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它们都是意识的折射,而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能量。因此,理清这种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度,大家应该在饮食习惯上保持简单与健康。

如果一个修行人过于执着于物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民族中,虽然我们并不特别强大,但我们拥有正宗的佛法。这也是我们曾经在雪域高原建立大帝国的原因。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文化,其他文化常常常只能在博物馆中展出,比如三星堆的器皿已经失去实用价值,而我们的生活用品至今仍可使用。我们的思想依然在全球高校中被研究,尤其在物理学领域。这并不是说我们绝对正确,但那些执着于口感、色香味的人,解脱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着点,修行上的成就也因此不同。人生没有绝对的意义,但定义的高度非常重要。

例如,在夫妻或朋友关系中,如果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理想不够高,只局限于两人之间,那么关系永远无法真正和谐。人天生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和朋友关系,应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这样更方便且持久。更高的共同信仰会促进真正的合作和团结。如果只是彼此依赖,认为“你是我的,我是你的”,那么分离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许多人认为妻子或丈夫是属于自己的,这种观点违背事实。实际上,对方不属于你,你也不属于对方。你们之间的联系只存在于精神层面,而这种联系并非客观存在,所以在这种关系中,有“似有似无”和“非有非无”的成分。

这种关系是个人在意识世界中主观构建的,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关系。例如,一个孩子在母亲肚子里,这并不能证明他就是她的孩子。如果精子和卵子来自他人,而母亲只是代孕,这种关系便无法证明。

因此,看清事实的第一步是要控制对感官体验的执迷。感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需要通过理解和实验去超越它。尤其在饮食方面,必须明白感官体验并不是真实的,其本质是心的作用,是心幻化出来的。它类似一种高科技,但并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全部。

三、自律能够让你不被感官的感觉所欺骗

因此,任何宗教和民族都在控制饮食,稍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通常会在饮食方面设有规定,明确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这正是戒定慧中的“戒”。我们常追求所谓的生活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必须有戒律。戒律的意义在于自律,自律的好处是避免被感官的感觉所欺骗。

如果认真观察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无论是家庭的安排还是日常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感官的刺激,而这种行为毫无解脱的倾向。因此,缺乏智慧的生活无法赋予真正的力量。

饮食是人们最大的执着之一,也是最容易引发欲望的领域。许多人在恐惧时会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尤其是甜食。然而,这些都不是究竟的方法,反而会越吃越上瘾。上瘾是一种最麻烦的状态,其本质上是一种习惯。生活中的情感、爱情其实也是一种习惯。你们认为的安全感只存在于这些习惯中,但真正的安全感却无法通过它们得到。因此,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四、感官上的痴迷是导致人无法解脱的根源之一

所以大家明白了,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生活中的感官痴迷。现在请大家放松,坐端正。禅修的目的不是一念不生,而是要真正地放松下来,反思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以感官的感觉为标准,并认为这些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这就是“觉照”。如果思维不清晰,就会陷入困境,因为思维常常被个人的喜好所控制。因此,感官的痴迷是阻碍人解脱的主要根源之一,而人们往往心甘情愿被它控制。

现在大家可以放松,不要看我,想一想自己这一生为了感官的感觉付出了多少。从各个方面好好回忆一下,你们的心识为这些感官痴迷付出了多少时间?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其实是不必要的,仅仅是因为感官的驱使?可能你们想不起来,也可能想起一些,因为你们已经把它们视为正常和必须,明白了吗?

当你回忆自己为感官付出过什么时,往往会想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你的思维困在“这是必须的”的观念里,是不是?刚才你们想到哪些了?

弟子甲:喝酒,打牌。

曲尼江楚仁波切:有时候吹牛并不是为了内容,只是让嘴巴舒服,对不对?

弟子乙:我喜欢发朋友圈。

曲尼江楚仁波切:发朋友圈虽然不完全是生理上的,但也有生理的基础。

弟子丙:我平时会注重周围人的感受。

曲尼江楚仁波切:这不完全属于生理的范畴,这在后面的百分之十里面。那吃饭呢?你讲究口味吗?

弟子丁:我什么都吃。

曲尼江楚仁波切:都吃也不太好。这些都是生理的需求,必须解决,包括男女的性关系,这也是生理需求的一部分。中国人常常避而不谈这些事情,但实际上,你认为的爱和很多情感其实都是感官在起作用。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

(未完待续)


反思问题与觉察练习提示

1. 记录感官体验:在一天结束时,回顾并记录当天的感官体验。比如,哪些活动给你带来了短暂的愉悦或不快?它们是否真的有持久的意义?通过记录,你会逐渐看到哪些行为是因为习惯或感官驱使,而非真正的需求。

2. 设定每日觉察目标:每天设定一个小目标来觉察自己对感官体验的依赖。例如,观察自己在进餐时是否被味道左右,或在与人交谈时是否被他人的看法所影响。觉察的过程是冷静观察,而不急于改变,这样可以帮助你逐步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

3. 反思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哪些行为属于生理需求,哪些行为只是因为情感上的依赖。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习惯性的执着。认识到这一点,能逐步减轻对感官的执迷。

4. 练习旁观思维:在一天中,抽出几分钟,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问自己:“我今天为了感官的满足做了哪些事?这些行为是否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你在思维层面逐渐松绑对感官的执着。


(编注)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的开示
地点:云南丽江松赞林卡
时间:2023年7月28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噶玛慧证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